孟朗說道:“非嚴法無以綱紀,非農桑無以民富。無綱紀則上下不辨,無民富則無國強。上下不辨、國力不強,則國家危在旦夕矣!上下已辨,民各安其籍,吏各行其職,國力強大,大王一令,吏民同心,則天下不足定也!
“大秦建國以數十年矣,所以外無尺寸之獲者,正是因為了上下混亂,綱紀倫常不定;驅虎牧羊,百姓窘困,此兩弊之故也!王令不行,民既窮也,國遂軟弱,以至於今。
“空有關中霸業之資,局促山河之間,兵不得一出,王威不得示海內!
“大王如有吞吐四方之志,臣朗敢進言之:宜先除此兩弊!”
蒲茂心有同感,當時允諾,說道:“孟師此乃謀國之論,孤自當從。”
孟朗於是給蒲茂述說該如何做,才能正綱紀、富百姓的種種辦法。
提倡節約、重視農桑、開山澤之禁、輕徭薄賦,等等,蒲茂而下實行的這些富民之國策,就都是孟朗那時提出的。孟朗出任司隸校尉,也是他兩人於那時商定的,這是正綱紀的辦法之一,此外的另一個辦法,就是擴建學宮,增加太學生的數量,重點招取戎人官吏的子弟入學。
說完了種種具體的舉措后,孟朗說道:“設以三年為期,若臣朗之此數策皆能得行,施展順利的話,我國的國勢必然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到的此時,就可視情況而興兵用軍了。”
蒲茂問道:“孟師以為,當以何處為孤用兵之先?”
孟朗胸有成竹,回答說道:“鐵弗匈奴,叛服無常,朔方趙宴荔雖臣我國,素懷貳心。朔方之地,我國之北障也,朔方不穩,則咸陽朝夕有事。臣朗竊以為,用兵當以朔方為先!”
“收了朔方以后呢?”
“虜魏東有賀渾邪不臣,北有拓跋鮮卑覬覦,虜魏國主年老,其諸子又爭權不休,其國滅不久矣!收得朔方后,臣朗陋見,大王可坐待虜魏內亂。值其亂也,以一將領偏師,北出朔方,大王自領王師出河東,兩路合擊,會於鄴城。虜魏之地,獲之易耳!”
蒲茂心動神馳,拊掌稱贊,說道:“孟師高計!”問道,“那冉興與定西呢?”
“冉興今稱臣大王,固是他們權宜之計,彼心定然未服,然既已稱臣,且其國小,與其促攻之,不如暫留之。等到大王攻下虜魏,以全勝之威,挾百萬精卒,臣朗料不需一兵一卒,一道檄書傳至,冉興肯定就反手可得了!
“定西地貧而兵小強,取之無大益於國,攻之損我軍吏卒,與我國間并且有大河為阻,臣朗以為,等到打下虜魏、收取冉興以后,再對其徐圖之不晚也。”
首先嚴肅綱紀、富民強國,在政治、經濟上獲得進步;其次,收回朔方,保證國內軍事形勢上的穩定。國內已然富強、安定,接下來可以向外發展了,便是第三,先打魏國,后打定西。
這,就是孟朗畫給蒲茂的雄偉藍圖。
蒲茂立在夜中,回味再三,想道:“昔西伯得太公望,周乃革商;齊桓公得管仲,一匡天下。今孤之有孟師,差可與擬乎?若茍雄者,草莽鄙徒,焉知孤與孟師之志!”
想及此處,更加地堅決了支持孟朗的心意。
殿宇悄然,佳雨潤物。
喜歡即鹿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即鹿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