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人組成的顧問團隊。
披甲的三個,是督府從王都宿衛軍各營中選出的,都是西域人。
戎服褶袴的那個是史亮。
和尚,則是道智推薦的,龜茲(qiuci)人,叫阿難陀犀那,因為名字略長,不好記,被有些唐人簡稱為阿難陀。阿難陀今年四十多歲,年輕時曾經游歷北天竺諸國和西域諸國,博通西域各國的語言,熟悉各國的風情、習俗。他是於十來年前到的隴州,唐話如今也很流利。
說到語言。
一者,西域諸國人的語言不同者頗有;二來,因其處四方交匯之地,東邊的唐人、北邊的游牧胡人、西邊的天竺人等,皆與之不乏來往,故而,西域這片地方的語言環境是相當復雜的。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必設的官職,那就是翻譯,名為“譯長”,少則一人,多則數人。
語言復雜,文字倒還好。
鄯善、龜茲等國的世俗間大多使用佉盧文,即吐火羅文;僧侶們讀經念佛,多用天竺文。
史亮、阿難陀等人登上樓臺,拜見莘邇。
他們來沒有別的事,主要是匯報在敦煌縣中為部隊召集譯者的工作成果。
莘邇帳下的部曲,或為胡騎,或為唐卒,沒人懂西域話,將要深入西域作戰,不可不給各營都配置一到兩個翻譯。否則,兵入敵國,語言不通,將校、兵卒就等同耳聾眼瞎了。
史亮稟報說道:“明公,下官等已募得西域商賈、及通西域話的唐商十四人。”
“可靠么?”
“無論唐商還是西域商,都是定居在敦煌的,其家小親眷俱在縣中。”
莘邇點了點頭,吩咐張龜,說道:“長齡,把此十四人分到軍中去罷!”提醒他,“先把許諾的報酬付給他們半數,安安他們的心。”
張龜應諾。
十四個翻譯很快就被分配到了軍中各營。——這些翻譯同時還兼任鄉導的作用,以防萬一因為戰事不利、天氣變化或行軍失道等原因,出現各營與中軍失去聯系的情況。
在敦煌縣住了一晚。
次日快中午時,北宮越領兵到達。
莘邇與之會師,當晚,設宴款待北宮越及其帳下的軍校。
北宮越帶來了西海太守杜亞的信和禮物。
莘邇成親的時候,杜亞就有禮物送到。那次他送的禮不貴重,但千里送禮,亦足表其情了。這次,杜亞送的禮物就比較重了,精甲五十件,糧秣百車。西海很窮的,民口也極少,這么五十件精甲、百車糧食,料來已是杜亞能夠從府庫中擠出來的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