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不難挑選。
秦朝后期,鮮卑出了一位不世的英豪,統一了鮮卑的各個部落。把之統分為三部,是為東部鮮卑、中部鮮卑和西部鮮卑。建立魏國的是東部鮮卑的慕容氏,拓跋部屬於中部鮮卑。比起東部鮮卑的慕容氏,拓跋氏與中原的緊密接觸更早,但卻不如慕容氏后來居上,反而被慕容氏在中原建立了政權,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便是拓跋氏接受唐化的程度不夠。
拓跋氏的部中,現雖有少許的唐人,如代郡人孫冕,但其歷任的酋率和部中的貴種少有諳熟唐人經典的。孫冕雖然有文才,但他得拓跋氏酋率拓跋倍斤的重用,主要是因他多謀,通曉陰陽讖緯,與經史文學無關。因是,這個使者,不需要博學多才,也不必出口成章。
拓跋游牧的屬性仍然很重,一如游牧胡人的舊有風俗,其部貴壯賤老,欽重勇士。
如此一來,使者的人選就呼之欲出了。
莘邇選擇了禿發勃野。
禿發、拓跋,本是一部。禿發就是拓跋,拓跋就是禿發。兩者在唐文中書寫的不同,純是因為翻譯的差別,在鮮卑語中,這兩個詞是一個詞。禿發部與拓跋氏同祖,有血緣上的關系,禿發勃野其人,相貌俊朗,身材修長,英健善騎射,并且也聰明,用之出使,非常適宜。
配上趙染干的一個親信,加上才從天水郡逃回未久的安崇,此三人便是一個小小的使團了。
安崇,是羊髦舉薦的。
要說來,這個粟特人,倒是對上羊髦的眼了。
羊髦對莘邇說道:“安崇出入虜秦營中數四,成功地策反了趙宴荔,且在亂戰之中,得以逃出性命,稱得上智勇兼備,用他為勃野副手,出使拓跋,應能幫助勃野完成使命。”
那日趙宴荔舉事不成,反被圍困,安崇見機不妙,及早脫身,也是難為了他,人高馬大的不說,還碧目濃髯,長相與眾不同,很是吸引人的注意,真是連滾帶爬,鉆洞竄伏,實在藏不住的時候,前后手刃三十余秦兵,這才逃出一條性命,回到了定西。莘邇對他賞賜有加。
莘邇心道:“把安崇派給勃野作副手,可以提醒拓跋氏,我已討定西域。西域降附,開疆千里,得民口百萬,我朝宣威於蔥嶺,隴州雖仍不及蒲秦強,它卻亦不能以小邦視我了。”
國與國間,與人與人間是一樣的。
再說是“國家”,具體打交道的到底還是兩國的“人”。名氣與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名氣大、第一印象好,底下的事情就會好辦得多。
遂就定下安崇為副。
莘邇召來禿發勃野、安崇與趙染干的親信,當面交代,囑咐他們此行,第一要注意安全,第二務必要竭力把盟約談成,第三觀察一下拓跋部現下的虛實情況,有機會的話,也探伺一下朔方,第四若事不可為,遇到危險,要馬上放棄任務,折返歸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