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尚書臺的丞有兩員,分是左丞、右丞。
左丞主臺內禁令,宗廟祠祀,朝儀禮制,選用署吏,急假;右丞掌臺內庫藏廬舍,凡諸器用之物,及廩振人租布,刑獄兵器,督錄遠道文書章表奏事。左丞并擁有監督、彈劾包括令、仆射在內的“八座”之責。
——“八座”,此稱源自秦朝中期。當時秦朝在尚書臺內設立了六曹,六曹尚書加上令、仆射各一人,是共八人,而又尚書臺尚書郎以上的官吏雖有品級高低之分,但都是必須經由大臣、吏部提名,皇帝批準,而才能得以任免的,令、仆射無權直接干預,即下級并非長吏的參佐、掾屬,雖受令的監督,卻若同僚,故此乃有“八座”之稱,凡有重大的政務,依照慣例,皆是由此八人坐在一起,共同商議決定,是又為“八座議事”。
左丞、右丞,分授給了定西的勢族子弟。
名為“三省六部”,尚書省下的諸曹在此制中,自然便是六個。
六曹之名,分為吏、戶、禮、兵、刑、工。
六曹,或言之六部,其下又各分四司。
吏部的四司是吏部司、主爵司、司勛司、考功司;戶部的四司是戶部司、度支司、金部司、倉部司;禮部的四司是禮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兵部的四司是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等等等等。
六部的主官,稱為尚書。
其中,羊馥出任了戶部尚書,傅喬出任了禮部尚書,張僧誠出任了兵部尚書。
六部之中,資位最重的吏部尚書一職,莘邇舉薦了麴碩的長子麴蘭出任。
吏部主管官員的升遷事,責在授官,此職是極其清貴的,江左閥族的年輕子弟們,無不以出任吏部為期望,有那族聲顯赫,家為高門的,如果沒有被授為吏部郎,即使得了其它較優的“清官”,出於對本人“權益”和家族“聲名”的維護,往往也會拒絕不受。
受此影響,定西朝中早先掌管官員選任的職務,也都是由隴州的頭等閥族子弟出任的。在此背景下,再加上如果主管選舉的官員,家聲、個人名望不足的話,定然難以服眾這個因素,故是,吏部尚書的這個職務,莘邇在斟酌之后,沒有從夾袋中挑人出任,而是授給了麴蘭。
把此職授給麴蘭,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即是與舉張渾出任內史監、舉氾丹出任黃門右仆射相同,也是為了“團結大多數”。
前世的時候,莘邇讀到過一句話,記憶深刻,那話說的是“政治就是,把支持我們的人搞的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
莘邇覺得這話說得太有道理了,以前沒有運用的機會,現在有了,他當然要把它付諸實踐。只要對他不形成嚴重的威脅,那能用的人,他就爭取把之都放到合適的位置上,——即使內部時而會有反對他的聲音,總好過做孤家寡人,這,是莘邇現在為政的原則。
六部二十四司,其余兩部、二十四司的主吏,有的是冠族子弟,有的是寒門子弟,無論冠族、寒門,不管這些大小主吏們的出身如何,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俱為干吏,都是有實才的。這一點,與定西朝中此前的情況大為不同,與江左一直以來的情況也是截然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