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張韶來打朔方的這些定西將校,背景各不相同。
如那高延曹,是王都禁軍太馬營的猛將,定西之宿將;李亮、安崇是莘邇帳下的部將,剛在秦州一戰中冒出頭來;邴播是麴球的故將;趙染干、趙興是降將,同時也可算是莘邇的部下。
諸將的族屬、信仰也不相同。
高延曹、李亮、邴播是唐人,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安崇是西域粟特人,信奉祆教;趙染干、趙興是鐵弗匈奴人,兄弟兩個信的是本族的認為萬物有靈的薩滿巫教,兼偏向信仰佛教。
但這些將校於不同點之外,亦有相同處,便是俱皆驍勇,都乃是定西而今軍中的一流戰將。
來源雜,族屬雜,信仰雜,而偏偏又悉為武勇之士,換言之,不僅高延曹驕橫,其余的諸將,多多少少,也難免會有桀驁之態,這要換個別的人來做他們的主將,很有可能會連軍令都無法貫徹下去,但莘邇甚有識人之明,選了張韶來做此次攻打朔方的主將,憑著張韶說他是“寬容退讓”也好,說他是“八面玲瓏”也好的治軍風格,卻是把這些將校順利地捏揉在了一起。
當然,張韶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緣故,即是莘邇現下在定西國內的威望,如日中升,在定西軍中的威望因其之數次大勝,更是已超過麴爽,無人可比,張韶是莘邇親任的此戰之主將,那么高延曹等即使與他原先不熟,對他自也會是先天的帶上幾分尊重。
因此,盡管部隊中不同營頭的兵卒,偶爾會出現彼此爭吵、互相打架等事,至少放到高延曹等這些各營將校的此一層面上,大家伙見面時的氣氛,還是頗為和睦的。
諸將應召,絡繹來到張韶的住帳。
張韶很客氣,每來一人,他都會親自迎接,就是李亮、安崇這兩個軍職稍低的,他也沒有拿大,一樣的笑臉相迎。
等到諸人到齊,按照官職的尊卑、年齒的老少,各自落座,張韶也坐入到了主位。
他笑容滿面地環顧了一圈眾將,目光特別在張龜、楊賀之這兩個很得莘邇信用的文士處停了一停,再次點頭示意,然后這才開口,與諸人說道:“從谷陰出發,咱們行程六百余里,總算是穿越了漠海,到了賀蘭山下,君等都辛苦了!接下來,咱們就要順賀蘭山北上,尋找合適的地方渡河東進,正式展開對朔方的攻伐了!今晚請君等來,不為別的事,只為一事,便是將入敵域,不可無先頭探路、逢山開道的部隊,……君等誰人愿意擔此重任?”
高延曹的部下皆是重裝甲騎,是不合適擔此探路之任的,而且他對這等任務,實也是不屑為之,聽了張韶這話,他像沒事兒人似的,大馬金刀地坐於胡坐上,把視線隨之張韶的目光,也投向了諸將,左顧右盼,見諸將一時無人應聲,就說道:“將軍,末將有個人選推薦。”
張韶問道:“誰人?”
“西海侯兄弟是朔方的土著,他兩人在朔方,地形熟,人頭也熟,探路此任,非他二人莫屬。”
張韶連連點頭,說道:“高將軍言之有理。”便看向趙染干、趙興兄弟,問道,“西海侯、臨戎侯,可愿受此重任?”笑道,“亦不需君兄弟共去探路,一人就行了!”
臨戎,是前代秦朝時朔方郡轄下的諸縣之一,現在處於一個半荒廢的狀態。
一個是為了表示此戰打下朔方的決心,再一個也是表示對趙興的重視,遂於張韶領兵出都之前,莘邇上表朝中,封了趙興臨戎縣侯此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