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陰,中城。
隨著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實施,四時宮的內外最近擴建、新起了幾座配套的官寺。
主要有四座。
宮內的兩座,一個是在原先王國典書令等官的官廨基礎上建起的內史省(中書省),一個是在原先的王國常侍等官的官廨基礎上建起的黃門省(門下省)。
宮外近處的兩座,一個是由原先的隴州牧府改造而成的“中臺”,也就是“三省”中的“尚書省”,一個則是專門另起爐灶,給莘邇新建的理政辦公之所。
莘邇的主要官、爵現下有三個:錄中臺(尚書)事、征虜將軍、建康侯。
建康侯不說,爵是爵,官是官,爵位再貴,不掌權柄,不很需要專門的辦公地方,莘邇家現即是建康侯府。征虜將軍是有專門的辦公場所的,即早先莘邇的輔國將軍府,如今之征虜將軍府,但將軍府,顧名思義,乃是用來料理軍務方面諸事的,因此“錄中臺事”此職,卻是需得別有理政之地,左氏遂特地下旨,在中臺東邊的不遠處,買了些民房,建成了這座官廨。
——之所以把之建在中臺邊上,緣由“錄中臺事”管的就是中臺就這一攤,兩座官廨離得近些,既方便了中臺的官員向莘邇請示、匯報,也方便了莘邇能夠隨時召中臺官員詢問政情。
這座官廨剛建成不久,要說是有名字的,然因了莘邇如今的“權勢滔天”,谷陰的士民卻不呼其名,而將之稱為“莘公府”。數日前,莘邇帶著大批的屬吏、隨員,才搬進來。
因與中臺相距甚近,站在中臺的樓閣上,都能夠看到其外、其內的一些場景,甚至可以聽到那邊的聲音。
六月初的這天,頂著炎炎夏日,中臺令麴爽揮汗如雨,拾階而上,輕車熟路地登上了中臺聽事堂后的閣樓,扶住朱漆的欄桿,他掂起腳尖,用勁地往東邊的這座所謂的“莘公府”瞅去。
一眼看到,莘公府門前高大的桓表外,筆直的石板巷道上,如同長龍也似的,排著何止數十上百輛的各類車輛,有簡便的軺車,有風雅的牛車,亦有端肅的正式官車,其間且夾雜著馬、肩輿等諸種的出行工具,總之,五花八門,形色多樣。在車、馬、肩輿上,或者旁邊,頂著日頭,沐著熱風,坐滿、站滿了人,有的穿著夏季該穿的紅色官服,有的幘巾大衭而已,或有那更加名士姿態的,大約是不耐炎熱,索性脫去了外衣,光個膀子,拿著蒲扇搖個不休。
這些人等,都是等待莘邇接見,來向莘邇匯報、請示政務的各個官廨的吏員,那些車、馬、肩輿,自便是他們分別乘坐的交通工具。
大家都在谷陰為官,抬頭不見低頭見,彼此大多相識,而且其中的世家子弟們,有的互相之間,還是少小為友,等待進府的空當,無事之下,少不了,你一言,我一語的聊些閑話,縱是都壓低了聲音,匯聚一處,卻也是一股不小的聲浪,傳到了中臺樓閣上麴爽的耳中。
看著這熱鬧的場景,聽著那嘈雜的聲響,麴爽回頭,瞧了眼自家的府內。
中臺是早前的牧府,占地甚廣,比莘公府要大得多,但此刻,府外門可羅雀,偌大的府內亦冷冷清清,偶見有府中官吏出來,也是只影單行,卻是半分也無法與莘公府的興盛情狀相比。
莘邇在他出任中臺令后,於孫衍、羊髦、黃榮、張渾、陳蓀等的聯名推舉下,就任“錄中臺事”時,他手下一人,勸他干脆辭了中臺令,免得受莘邇制約的話語,油然於這時重新浮現,麴爽滿是手汗的雙手,下意識地攥緊欄桿,懊悔地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