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定西,包括江左的兵源,主要以世兵,也即士家為主。
此制實施到現在,弊端多多。
別的不說,只說士家的待遇,首先,一人入兵籍,子子孫孫都要當兵;其次,服役的時間極長,說是有服役的起止年限,其實根本沒有被嚴格執行,有的七八歲就當了兵,到七十多還不能退役;再次,其家人必須跟著部隊遷轉流移,受部隊半軍事化的管理,給部隊干各種的苦活累活,又再次,當兵的戰死以后,他們的妻子沒有自主權,不能自主改嫁,也不能自愿守寡,只能任由負責管理他們的主官隨意給其另配丈夫,有那孩子幼小的,可能孩子都無人撫養了,等等等等。實際上,士家就形同於是國家、或者部隊主將的奴隸。
這些惡劣的待遇,就造成了部隊中士家兵士的士氣低落,以及時不時的就會有士家逃亡,成為流民。士氣低落,部隊就沒有戰斗力;逃亡的士家過多,一則就會導致國家掌控的人口變少,二來,大量的流民出現,也會威脅地方的治安,乃至國家的穩定。
——鮮卑人的魏國、戎人的秦國,以及賀渾邪這個軍政集團,它們在兵役制度上采用的族兵制,即主要兵源來自它們治下的胡部,實際上也是一種世兵制,只不過它們作為征服者,它們的族兵、亦即世兵,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地位卻是很優越的,遠高於江左、定西的世兵。
針對此弊,莘邇之前搞了個“健兒制”,從編戶齊民中募兵,組建健兒營。
此一健兒制實行至今,效果斐然,一方面,大大加強了定西部隊的戰斗力,另一方面,也擴大和充實了莘邇在軍中的勢力與影響力。
但隴州的民戶畢竟太少,愿意從軍的良家子弟自然也就更少,健兒招募到現下,把能招募到的,基本上已經都招募入軍中了,再接下來,至少一段時間內,恐怕是很難再募到人了。
這種情況下,莘邇結合他前世的見聞,便想起了原本時空中,於后來出現的府兵制。
府兵制與士家這樣的世兵制比起來,有相同點,比如一入“軍名”,就得終生為兵,直到六十歲才能退役,但與士家相較,不同點更大。
不同點一個是,府兵制不是世兵制,是征兵制,既是征來的兵,也就是說,府兵制下的兵士,與尋常的百姓相同,雖名在軍籍,然亦是“編戶齊民”,其人雖然依舊“屬軍”,而其家人則是屬於州縣了,他們的家屬不用再隨營遷徙,他們的子弟也不一定再世代服兵役;一個是,府兵平日不離鄉里,是地著的兵,只是輪到上番,才前往京師宿衛;一個是,府兵每年服役的時間短於士家的兵;一個是,府兵的揀點,是按資財、材力、丁口三項標準來挑選的,有取富室強丁為兵之意,盡管采用此三項標準的本意是為了保持府兵的戰力和維持從軍者需要資糧自備的舊制,可從某種程度而言,亦是照顧到了貧寒之家。
總而言之,相比世兵制,府兵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可雖是巨大的進步,也明確知道此制是完全可行的,然到底此制是對現行兵役制度的一個根本改變,特別是府兵制下,固然解放了士家這樣的世兵家族,卻把編戶齊民都納入到了征兵的范圍,這就很有可能會致使一些民間豪強、百姓產生怨言,在如今南北戰事不斷,非是和平時期的背景下,為了避免出現動蕩,此政卻也不能激進地推行。
故是,經過仔細、慎重的考量,以及與羊髦、唐艾等人的再三商議后,莘邇決定,先把此制在沙州、西海和朔方試行,而且在試行期間,西海、朔方兩地,這兩個一鄰柔然,一個新得的地方,只把士家釋為編戶齊民,改為府兵,不動當地的土著百姓;沙州有三大營的部隊駐扎,且其所鄰的西域已經臣服,無有大的外患,較為安定,可以結合勛官制的福利,在此地,於化士家為頭批府兵之同時,也給當地的民家,按那三項標準,檢選府兵,全面試行此制。
莘邇口中的“軍府”,就是原本時空中,后世府兵制的選揀、管理單位“折沖府”。莘邇沒有襲用折沖府的名字,改了個名,名之為“郎將府”,征來的府兵,為抬高其地位,俱呼為“郎”。
西海的郎將府,準備以索恭兼任郎將。
沙州的郎將府,準備以向逵兼任郎將。
朔方的郎將府,以張韶兼任郎將。
莘邇說道:“我下午進宮,向太后、大王稟報朔方大勝的好消息,若是太后對朔方設軍府之事仍存疑惑,我順道再給她解釋一下。”
聽到莘邇下午要進宮,唐艾想起一事,停下了手中羽扇的搖動,試探窺看莘邇的面色,蹙眉說道:“明公,城中近日有個流言,不知明公可有聞聽?”
喜歡即鹿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即鹿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