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遠讓人將最初做好的一百多條棉被運到了九原,分給各部將領。新物品要想快速推廣嘛,自然是需要由上到下的普及。
棉被的優勢太明顯了,眾人很快發現了這些棉被的好處,棉花也由此在豐州徹底推廣開來。
今年豐州種了三十多公斤棉籽,收獲的棉籽差不多也有數百斤,只是這數百斤棉籽的量實在太少,還不足以大規模投入生產使用。
除了小批量的做成棉被、棉衣進行推廣以外,很多棉花也要拿去做試驗用,主要是制造彈棉花機、織棉布機等機械的使用。
因為現在庫存棉籽的量還是不足,黃明遠通過李敏,從西南又引進了不少棉籽,還通過走私從西域弄來不少棉籽,都是為了明年的擴大化生產。
這一次黃明遠直接在牟那山建立了一個專門進行棉花生產的屯墾團,準備明年種植棉花三百畝,預計能產棉花一萬五千公斤,到時候所有收獲的棉花將全部做成軍大衣,配給軍隊使用。
后世的軍大衣一件差不多用兩到三斤左右的棉花,到時候就能大批量生產軍大衣上萬件。軍大衣平時可以保暖,夜晚也能當棉被使用,再加上毛衣、皮衣的配合,大軍出陰山直趨漠北的防寒問題便基本解決了。
可惜這批棉衣最早要到仁壽三年才能用上,且仍舊無法完全配給全軍。要是再給自己一年的時間,那全軍都能換裝了。
尋常時候再等一年也是可以的,但現在卻是不成。
楊堅是在仁壽四年七、八月份去世的,如果等到仁壽四年出塞,那很有可能趕不回長安,也參與不上仁壽宮變,這可不是黃明遠愿意看到的。
仁壽三年的夏天,豐州軍必須大規模出塞,留給自己準備的時間已經不到兩年了。
為了進一步升級棉花的使用,黃明遠又令人用棉花制作棉布。
相對于用棉花做棉襖、被子,普通百姓對棉布的需求其實沒有那么強烈。棉布穿著柔和貼身、吸濕性、透氣性甚佳,但是并不如毛布暖和,也不如麻布耐臟,更不如絲綢華麗,不過棉、麻、毛分別為紡織業的三條大腿,豐州本來麻就少,所以棉紡織業還是要發展的。
而且相對于棉衣、被子,低端的使用很難對技術上有所提升。
其實棉布和毛布差不多,毛布要用毛紗線,棉布則是棉紗線。只要制出棉紗線,將原本紡織麻布的織布機稍加改良,便能制造出成型的棉布了。
中國人仿佛天生就擅長織布一般,發明了無數令后世眼花繚亂的機械。三萬多年前就發明了骨針;在五千多年以前就發明了原始腰機;春秋戰國之前就發明了踏板織機;西漢之前就發明了提花機。根據《西京雜記》的記載,漢昭帝時期,霍光的妻子召陳寶光的妻子用有一百二十鑷的織機織造了二十五匹散花綾,簡直令后世難以想象。
很快,能夠紡織棉紗線的織機便出現了。
喜歡天下安康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天下安康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