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聯軍終于不再扯皮,開拔出征。眾人一路北上,直趨賽音山城。
此時的賽音山城早就得到了消息,做好了準備。而同羅朵兒更是利用聯軍浪費的時間將整個山城的防御提升了一遍。
聯軍從磧口到賽音山城也不過幾百里,若是直接突襲真有可能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可惜大多數的時間都浪費在咄吉世和阿勿思力的爭執中。
眾人一路北上,離著賽音山城約五十里左右,便遇到了大批的同羅部游騎騷擾。歐彥所部本來便居最后,倒是看著阿勿思力和啟民部的騎兵與對方的游騎來回游戰。
三軍從西南方向緩緩向賽音山城推進,各自以二十里左右為間隙,準備與同羅部展開一場決戰。
這時候阿勿思力又提出異議,他認為決戰之時,歐彥所部應該與啟民部置換一下位置,調到中軍上來。阿勿思力對啟民部不放心,害怕決戰時一側的啟民部會插自己一刀。
身為監軍的歐彥也是無奈,這仗還沒打,各懷心思的聯軍已經快要內斗不止了。
歐彥所部差不多都是戰力較弱的小部落,其實并不適合居于中軍位置。否則一旦戰敗,中軍被對方的騎兵擊穿,那么主力陣型便會潰散。奈何阿勿思力實在是信不過啟民部,寧肯給對方一個大的破綻也不愿與啟民部為鄰,放言若是兩部不互換位置,他就不打了。雖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阿勿思力不過是威脅,但歐彥只得勸咄吉世換一下位置。
咄吉世也怕阿勿思力有其他動作,并不想與登利部為鄰,但對方如此欺辱,他也憤憤不平,但眾人都勸他互換位置倒是讓他們避免被主攻的危險,最后也只得換到右軍。
這樣一來,歐彥便被兩人夾到中間行軍,眼看中軍這些歪瓜裂棗,烏合之眾,歐彥很擔心這仗能不能勝利。
八月三十日上午,聯軍從賽音山南面繞道賽音山東南荒原,雙方大戰正式打響。
同羅朵兒也率部七千騎兵準備野戰。雖然他們有山城可以依靠,但若是只守不攻,山城便是一座死城。況且他們并不擅長守城,若是對上善于攻城的隋軍,反而易陷入絕境。
同羅朵兒還不知道隋軍此來只是打醬油的。
同羅朵兒準備先打一場,試一試對方的戰力。雖然雙方是一比四的實力對比,但借助賽音山的防御,但同羅朵兒倒也并不畏懼。
對面的歐彥雖然不用指揮戰斗,也不用做主攻,但是看著同羅朵兒選定的戰場還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賽音山是整個弓盧水以南的最高峰,雖然實際上相對起伏并不高,但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位置很是特殊。
賽音山城修建于賽音山的中部,整個賽音山地區類似于群山包圍的谷地,賽音山城以南是大片連亙的山脈,北、西、東三面共有四個隘口與外界連通。每個隘口都是兩山相夾的狀態,易守難攻。
而此次同羅朵兒選擇的主戰場在東部谷口,此地西高東低,可居高臨下。而且同羅朵兒的陣型半處在谷口位置,谷口呈倒喇叭狀,正好可以完全鋪開同羅部的陣勢。而一旦對方向谷口位置發動沖擊,勢必會因為谷口的狹窄不能將軍隊展開,甚至只能分批次攻擊。
同羅朵兒的選擇可以說是最大限度的抵消了聯軍的人力優勢。
聯軍這邊也不是看不到同羅部的優勢,只是西部、東北兩個谷口更是狹窄崎嶇,若是騎兵沖鋒,更無法展開隊形。而北部谷口雖然寬敞,但直面賽音山城。無論是咄吉世還是阿勿思力,都寄望于在野戰中一舉擊破同羅部,不愿展開攻城肉搏,只能選擇擠在東部這個谷口,企圖一鼓作氣打垮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