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遠不是羯人、鮮卑、匈奴這種異族,若要未來真的統一天下,就不能完全依靠暴力基礎。為什么隋末很多州郡紛紛主動投降唐朝,除了關隴貴族的支持,李淵家族的聲望也很重要。
現在的黃明遠有了一個“戰神”的聲望,自己不作死,其名望便會不衰。但家族文化上的聲望更重要,這才是能讓黃家從一個暴發戶躋身到真正的世家大族的根本所在。
黃胤之聽得孫子的建議,也萌生了著書的想法,他如同一名劍客一般,一直磨礪了四十年,該有一份成果了。
實際上黃胤之這些年也自己注了《春秋》,脫胎于樂遜傳承的服虔《左氏春秋》,還著有包括《五經集注》、《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孝經集注》等書,只是都不是顯學,屬于一家之言。
黃明遠準備將大父的鄒山私學擴建成鄒山學院,依托學院建立鄒山學派,傳播大父的學說,如此一般變更將大父的影響擴大起來。
黃明遠與王通談論時想再造圣賢,實際上自己的大父才是真正能夠成為也應該成為圣賢的人。
黃明遠更寫信給自己的大姐夫孔穎達,請其前往鄒山佐助大父。雖然豐州學院很重要,鄒山學院也很重要。若是孔穎達能夠把鄒山學院發展成豐州學院那樣的模式,未來便可以給自己提供足夠的人才對抗關東世家。若是再加上大父的影響力,則黃家便能在文化領域有充足的話語權。
家族之中,有能力的兒孫皆選擇從武,六郎明襄也是愛政治權謀大于儒家經學,而大父親自教授的黃明遠這個大姐夫反而成了大父在儒家經學中的繼承人。
孔穎達一開始便學的是服虔所注的《左傳》,后來拜入大父名下,更是將大父的傳承學了個七七八八。
為了保障鄒山學院的發展,黃明遠將自己在任城縣所真食封的一千戶所得全部拿出來供學院的開銷。黃明遠光自己封的、買的就有十幾處大型莊園,再加上四海商團,還真不在乎這一千戶的食邑。
有了這個穩定的經濟保障,黃明遠相信大父能在青兗之地,掀起一股風波。
不過未來如何不知,但黃明遠卻再次出名了。
而此時的黃明遠還不清楚,通過王通等人對于黃明遠的宣揚發酵,他的名聲已經開始傳遍關東。主要是在經學和詩歌上的名聲。
實際上青年才俊這種東西,很大程度上是吹噓出來的。而有了王通等人給自己吹噓揚名,黃明遠在經學上的造詣很快流入關東世家的上流社會。而且幾首詩《出塞》、《胡無人漢道昌》《定風波》等詩歌,雖然不符合現在作文富麗堂皇的辭藻習慣,但好就是好,不會因為時代而影響。
還有人給黃明遠這種風格的詩詞命名為邊塞詩,倒是符合黃明遠的身份。
實際上黃明遠本人都不清楚,隨著文武兩道上的開拓,黃明遠的路倒是越走越寬了。
喜歡天下安康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天下安康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