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遠在長安待了一段時間,剛松口氣,還沒安穩,西域便傳來消息,伊吾國(今新疆哈密)殺害隋使,使節崔仁恕以下僅十三人身免。
整個大隋,聞之立刻嘩然。
伊吾國是個什么東西,還真沒多少人知道,可他竟然敢挑釁大隋,是可忍孰不可忍。
實際上伊吾國還真不是什么東西,這是一個大隋根本就看不上但卻不得不看的地方。作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伊吾國,因為位于絲綢之路的要道上,因此素來在西域頗為強橫。又因為其臨近大隋,位于大隋向西進入西域的門戶位置,因此對大隋頗為警惕。
楊廣自北巡之后,為了打通西域,重現漢時榮光,便以裴矩為全權大臣,駐在張掖(今甘肅張掖),并往來于武威、張掖間,主持與西域的聯系及商業交通事宜,也兼管與西方各國的通商往來。
裴矩曾經向胡商訪求西域四十四國的山川地理和風俗,國王以及百姓的風土人情,服飾儀表,撰成《西域圖記》三卷。書中記有訪求的四十四國情況,另外還制作了西域地圖,上面包括了西域所有重要的地點,從西傾山開始,縱橫連亙將近二萬里。
為了經略西域,裴矩向楊廣提出三條要道,以敦煌為總出發點,向西直達波斯、大秦等地。其中敦煌是由內地到西域的咽喉,而伊吾(今新疆哈密縣)、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鄯善(今新疆羅布泊西南)則分別為三條大道的起點。三條大道第一為北道,在天山北路,由伊吾經蒲類海、鐵勒等部至西海;次為中道,即天山南路的北道,由高昌、焉耆(在今新疆)、龜茲(今新疆庫車)等地而至西海;三為南道,即天山南路的南道,由鄯善、于闐(今新疆和田)、朱俱波等地而至西海。
三條道路,北道沙漠最少,且綠洲相連,乃是最適合大規模出擊的路線。
其中伊吾又是大隋連接高昌的要害,因此控制伊吾成為大隋控制西域的第一步。
不過伊吾王石羔也對大隋勢力進入西域頗為警惕。雖然這一次事件并不是石羔下令截殺大隋使節,而是其屬下自作主張,但歸根到底,這一次有預謀的截殺,實際上是伊吾國對大隋的試探。
裴矩獻上西域地圖之后,楊廣就想對西域動兵,但被裴矩勸阻。
裴矩說道:“以國家之威德,將士之驍雄,渡過汜水,翻越昆侖山,易如反掌。但目前西突厥、吐谷渾分領羌、胡之國,為其壅遏,是故西域諸國朝貢不通。今并因商人密送誠款,引領翹首,愿成為大隋的臣屬。若服而撫之,務存安輯。當前只需皇華遣使,不必動用干戈,諸蕃便可既從,吐谷渾、西突厥亦可滅。混壹戎、夏,其在茲乎!”
楊廣聽了,大為高興,賜裴矩帛五百段,每日讓裴矩到御坐旁,親自詢問西域的情況。
裴矩也很清楚楊廣愛聽什么,因此說道:“西域有很多珍寶,吐谷渾也容易被吞并。”
得到裴矩的支持,楊廣的野心更盛。于是楊廣下詔,自言仰慕秦皇、漢武的功績,誠心要開通西域。
開通西域之事,自然而然的落到了裴矩頭上。楊廣將籌劃處理四夷的事務都委托給了裴矩,又派裴矩到張掖,招引西域各國的胡人,給他們利益,勸告他們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