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鹽,成了修真者們的頭等大事。
和那些高端大氣上檔次,劍光縱橫三千里,氣機吐納動九州的修仙世界大不相同,莫余在蠻荒世界帶著修真者們干的每一件事都顯得……非常接地氣。
幾乎所有修真者都對鹽很上心,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放在他們身上也能適用。
所有生命都需要鹽來維持新陳代謝,對植物來說,吸收地下的無機物可以滿足它們的需求,而對動物來說,獲得鹽的手段就多了些。
他們可以舔食鹽土,從植物中獲得少量鹽分,從其他動物的血液中獲得鹽分……
但有現成的精鹽可以吃,為什么不**鹽呢?
莫余回到盆地之后,為了向他們演示修真者究竟要如何制作精鹽,把最后一點鹽土用完了,才讓每一位修真者都嘗過了精鹽的味道。
眾修真者們舉目四望,紛紛表示修煉這事可以緩緩,化形成人也不急,搜尋靈材靈藥只要有空肯定會捎帶一手,但尋找鹽礦才是重中之重。
靈材靈藥固然滋潤身心,但吃飯這件事落到實處,鹽倒成了比靈材靈藥更被修真者們迫切需要的物資。
鹽,成了提升修真者幸福指數的最佳消耗品。
一眾修真者從盆地中跑出,漫山遍野地尋找鹽土和海的蹤跡——莫余告訴他們,如果找到了海,以后就不愁沒鹽吃了。
而莫余留在盆地,苦思冥想,要給這個勢力取一個名字。
總不能真叫鹽幫吧?
名正言順,名正言順啊!
沒有一個好名字,找人干活的時候都感覺怪怪的。
就連呂奉先那個人類部落都有個傳下來的名稱“河”,以部落名為首,族長姓次之,對外號稱“河呂”。而自己糾集幾十號修真者,放在修仙小說里立個小門小派問題不大,更何況是在蠻荒世界為眾先驅,沒有個名號,做起事來怪怪的。
……
“不如叫‘天庭’好了。”莫余是正兒八經的起名廢材,自己想不出什么好名,最后還是把手伸向了老祖宗的創意。
……
決定了名號,莫余開始研究天庭應有的結構。
老實說,除了西游記介紹的那些天庭結構,莫余對古代神話中天庭應有的結構一概不知。
如果莫余看的是西游記原文,說不定對天庭結構還有更多想法,奈何他看的是簡化版的西游記……
以至于天庭的框架在他腦海就剩下三清四御這個名頭,天蓬元帥和卷簾大將在腦中浮現,而玉帝的身影則是一閃而過,二十八星宿除了奎木狼一個都沒記起來。
更別提天宮中的其余仙位,四值功曹只是知道這個總稱,其余星官天神在莫余腦袋里留下的印象太少,就算全都想起來了,也不足以撐起莫余想要的天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