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非常有內涵的東西。
在地球上,東西方不約而同地發展出了適合自己的命名規則。
實事求是地說,在為了上戶口而強行給每一個居民安排姓氏之前,姓氏是只有貴族擁有的東西。
而根據莫余在地球上看到的資料,除了華夏以外,似乎每一個推行戶口登記的國家在需要登記戶口而記錄居民的姓名時,都有極大部分的居民是臨時起的名字……
這方面比較有名的是華夏旁的霓虹,石上井下之類的由來也算是姓氏文化中的一件趣事。
但相比起對霓虹這件往事的認知,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西方國家在給居民普及姓名前,也都經歷了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取名盛況。
而在華夏,所有有姓氏的家族,如果保有家譜,就可以追根溯源,發現自己和某一位先賢有著直接的血緣關系——而如果是某個主家的賜姓,則又有一份同氣連枝的關系。
所以很有意思的是,如果一名非華夏人士,想要以某種血統論觀點來表示自己比一名有名有姓的華夏人更高貴,雖然我們提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說法,并發自內心地鄙夷血統論,但還是可以用對方的思路反將一軍——歸根溯源,你要想和我比血統,那請先來看看我先祖的功績,再問問自己,還要比血統嗎?
一個從古至今傳承數千年,從商周時期就奉行國人制度,在秦漢交際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千百年來王朝更迭世家更替,又潛龍出淵,從一窮二白中再次站起的文明,誰會去信那種粗糙的血統論?
誰祖上沒闊過啊?
文明的厚度讓本用來區分貴賤的姓氏制度成功淡去了那絲貴族痕跡,反倒成了人人平等的基石。
那么追溯到姓氏的起始,又是什么讓人擁有姓氏呢?
最初,姓是部落圖騰的遺留。
譬如蠻荒世界,如果要說一個姓,那么河呂部落的姓就是“河”。
而華夏有上古八大姓一說,意指自上古以來,有八個大部落的名字,放到它們的族人名前,就可以當做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
稍后一些,某一部落中有了一個非常杰出的人物,人們需要將其單獨拿出來說,為了說明他來自哪里,就稱呼他為某姓。如河呂部落呂奉先,如果按照這套規矩,應該稱他為河姓呂氏。
再往后,在這個呂氏后面出現了一群杰出的人物,就要稱他們為“河姓呂氏某”,而為了稱呼簡便,也可稱作“呂氏某”——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呂氏是河姓中的一個姓氏,就可以省去前面的“河姓”。
地球華夏中,呂氏應該為“姜姓呂氏”,如果是那位三國時的飛將軍呂布,則是“姜姓呂氏布,字奉先”。
取字,也算是應對出現重名的手段之一,在沒有身份證號之前,想要確認同一個名字下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需要考證的東西太多,可以拿來做比較的有籍貫、家系、生辰等等,相當于調查了一遍文字版的身份證號。
莫余想要在蠻荒世界建立一套戶籍管理系統,難免要面臨同樣的抉擇。
究竟是用新時代的身份證型戶籍管理方法呢,還是用純文字型戶口本?
前者他熟,一人制作一張卡,研究研究法術,總會有適合制作身份證的法術。
后者有點古風味道,和蠻荒世界的修真畫風配得上,研究研究法術,總會有適合記戶口本的法術。
兩者各有各的好,最關鍵的是,在這個可以修真的世界里,兩者的前置需求都可以用法術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