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庫跟銀行一樣,除了看管糧食外,也擔負著收公糧的職責。進入糧庫的糧食,不再進行買賣,作為革命隊伍的儲備糧儲存起來。貿易公司自革命糧庫成立之日起,糧油等價格不再受到控制,貿易公司可根據市場行情自主制定各類商品價格。
剛剛控制住王家,讓一部分人愿意聽自己安排時,很多規矩已經形成,比如商議制度、比如推選制度。因為姬國卿對這個時代不太了解,很多事都無法定奪,只能聽取他人意見。久而久之,姬國卿失去了很多自主權,此時革命隊伍的大權,姬國卿只掌握了一半,另一半在土改處那些代表的手中掌握著。姬國卿有時想改變些什么,需要在土改處跟那些代表爭辯很長時間。這樣的局面,讓姬國卿很多時候都有一種為他人做嫁衣的感覺。
從另一方面去想,百姓們推舉出來的代表手中有了一半的權力,也是姬國卿最初的想法和打算。只不過,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姬國卿有些后悔當初的決定罷了。
一人說了算,誰不想這樣?
想當初,在自己的姬家都沒有話語權不是攛掇了李運亨和曹忠,然后欺騙鼓動著近百餓極了的百姓到王家,趁著百姓們制造的混亂最終控制住了王家,姬國卿哪有今天的成就?
想當初,到了王家后,眾百姓先把王家的豬羊雞以及廚房內能吃的東西都搶走了,姬國卿當時哪有能力去制止?
也只是趁亂捆綁了王忠后,混亂的場面才得到初步控制。為了讓更多的人都聽自己的,姬國卿不得不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更多的人都來商議關于王家資產的分配問題。不然,那些百姓誰愿聽一個十幾歲孩子的話?商議模式,也其實是在那時就形成的。當時來說,姬國卿手中掌控的權力還不到一成。
如今,姬國卿具備了一半的話語權,還有什么不滿足呢?
再說,自己一直標榜的公平和平等,只是對他人來說,自己就置身事外了嗎?
春耕已經結束,夏糧還未成熟,這段時間來是農耕民族比較清閑的時候。聽說天水鎮要建造制作車間、革命銀行、革命糧庫等,很多的百姓來到鎮長辦事處(天水鎮土改處),報名充當勞工。短短三天的時間,三處建造工地的房屋地基已用石塊堆砌完畢。
由于這三處建筑都是天水鎮最重要的地方,夯土墻自然是不行的。早在選址之時,天水鎮的磚瓦窯便忙碌了起來,因為天水鎮辦事處要求新建的制作車間、革命銀行、革命糧庫都要全用青磚砌墻。
劉富海負責了天水鎮糧油布匹等民用物質的買賣,成為天水鎮的第一個商人。近些日子,只要貿易公司有了糧食,百姓們就會馬上用他們手中的銀錢把糧食買走。這年頭,糧食是最硬通的貨幣,什么銀子銅錢了,都比不上糧食重要。對劉富海來說,家里不愁沒有糧食,把糧食換成銀錢是他希望看到的。來回交易中,劉富海在貿易公司賺了不少錢,逐漸覺得買賣是個好營生,家中的地全部交給了婆娘打理。五十畝地,眼下麥子很快就要成熟,劉富海就算晝夜不睡覺,也要把這五十畝地的麥子給收割了。可是,收割之后該怎么來種?
喜歡吃飯穿衣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吃飯穿衣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