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估計,革命區的百姓平均每人每年可收獲八百斤糧食。可以說,革命區的百姓,從此家家戶戶都成了地主。再三確認不管日后收成如何,指揮部都不會加收公糧后,有些百姓們高興得買來鞭炮燃放慶祝起來。每人每年八百斤糧,這在之前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西漢水河兩岸可以灌溉的田地很多,由于常年戰亂、天災、匪禍等,沒有人修筑堤壩,導致百分之九十的土地被河水沖毀淹沒,成了荒灘。
麥收之后,首要任務自然是免費給百姓們發放黃豆種子,等到黃豆全部播種完畢后,每家每戶必須抽出一人來修筑河堤。把西漢水河兩岸的河堤修好了,最少能多出五倍的水澆地,可以多養活最少四萬人。
屆時,可以把山上的旱地全部遺棄,推行姬國卿設想好的“退耕還林”計劃。西漢水河流域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近些時日姬國卿才聽說西和縣有個什么山,還是傳說中伏羲的出生地。另外,也有人說秦始皇的祖先也出生在這個流域。由此可見,早期的中華文明起源,也包括西漢水河流域這一帶。可以說,西漢水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另外一個搖籃。
經過幾千年的人類活動,山上的樹木被砍伐后先后成為耕地,導致這一帶的山區植被覆蓋面積很小,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或許,這也是西漢水河含泥沙量很大的原因。
文化的發祥地和文明的搖籃,不應該是這樣的,植樹造林的想法一天天在姬國卿的腦子中生成并茁壯成長起來。
想讓百姓們把山上的旱地廢棄掉,栽種上樹木,就必須給他們解決耕地的問題。修筑堤壩,開墾河灘地,日后灌溉又非常方便,糧食產量有了保障。屆時,誰還愿爬到山上去耕種那些靠天收的旱地?
讓每家每戶抽出一人,不只讓他們白干活,工資還照樣發。每天管飽三頓飯外,每天還有二斤小麥為標準的工資。
雖然家家戶戶都有了糧食,但是他們對銀錢的興趣還不是十分濃厚。在他們心中,什么都不如糧食重要。沒有糧食的日子,太令人悲痛了。
畢竟,眾百姓們目前才僅僅收獲了麥子,還不到他們覺得自己就是地主,可以山吃海喝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