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這也是因為海洲常年沒有戰事發生的緣故,驛站的存在,形同虛設,他們平時接待的,無非就是一些朝中官員而已,對于戰爭發生,他們是不會去想,如果海洲都發生戰爭了,那中原估計也改旗易幟了。
其實,這種多條驛站并存的情況,不單單在西北是如此,在北方和南方亦是如此,相對于西北的驛站,北方的驛站的數量更是達到了一個夸張的數字,而南方相對要少很多。
走出靈洲,即將抵達玉門關,許一凡他們一行人走在官道上,可以看到很多正在跟著大部隊運送物質的徭役。
徭役是自古就存在的,無論在哪個朝代,老百姓除了需要每年向朝廷繳納一定的賦稅之外,還要服役,一般人是服兵役,但是,大部分還是服徭役,尤其是戰事頻發的邊關,服徭役的往往都是當地的百姓。
穿過玉門關之后,大量正在辛苦做事兒的徭役,就浮現在許一凡的眼中。
現在的中原腹地,已經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了,可是,在西北這邊,卻還是處于冬末,每個人都穿的很厚實,只是,這種厚實往往是在他們休息的時候,才能看到,而在他們干活兒的時候,很多人往往都是穿著單衣在做事兒,更有一些年輕的小伙子,是光著膀子在做事兒的。
玉門關就像是一道大門,門內門外是兩個景象。
許一凡他們在抵達靈洲的時候,看到的還是繁華和喧囂,但是,穿過玉門關之后,這里除了苦寒一無所有。
苦,日子難熬,大多數文人經常以此吟詩作賦,可是,真正體驗過這種寒苦,日子難熬的人,其實還是少數的,而真正知道日子難熬的,還是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人們。
為何每當大仗開始的時候,尤其是一個王朝末期的時候,敵軍還沒有攻破國門,很多中原人就是逃竄,反而是那些世世代代居住在戰事頻發當地的人卻很少有人選擇離開呢?
一切說起來很簡單,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誰愿意背井離鄉,顛沛流離呢,而且他們一代代人生活在這里,流下了多少汗水,傾灑了多少鮮血,才得以生存下去,如果他們都選擇撤退了,那這片土地誰來守護。
當年,北蠻入駐中原,建立王朝的時候,殺了那么多人,其中殺的最多的,就是鎮守邊關的將士和百姓,而當他們進入中原建立王朝之后,最先優待的也是戰死了很多人,土地都被鮮血浸透的地方的人。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說,知道之后也只是淡然一笑,沒有放在心上的是,前年,秦嘉涆的二十萬鎮西軍全軍覆沒,其中有超過一大半的將士,都是從玉門關以外的這些州郡征集的士兵,當朝廷決定再次西征的時候,最高興的不是別人,而是這些百姓,因為他們感覺,朝廷沒有忘記他們,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很多人都是心甘情愿來服徭役的。
想想朝廷當中的蠅營狗茍,在想想這些老百姓的樸素想法,不得不讓人喟然長嘆,久久無言,陳思良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