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這位讀書人學問是很高,可惜,實踐能力卻差到讓人窒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別說提刀上陣殺敵了,就是上馬都費勁,至于說出謀劃策,那也是一個典型的紙上談兵的貨色,盡出一些餿主意,可能這就是他屢屢不中的原因所在。
棄筆從戎,也就半年時間,他就離開了軍隊,雖然只有半年時間,可在這半年時間里,他幾乎把軍中所有職業都給嘗試了一邊,從參謀,到將領,再到士卒,再到伙夫,馬夫,等等凡是能做的,他都做了,沒有一樣做好的。
不過,這半年時間,他也不是什么都沒有學會,在離開軍隊之后,他就開始在西北三洲游歷,砸游歷途中,每逢秋收的時候,看到田地里還剩下甚多秸稈,被當成柴火給燒了,他倍感可惜,也不知道他從哪本書上看到,說秸稈可以釀酒,于是,這位讀書人就決心嘗試一番。
身上的東西畢竟是書上的東西,實踐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此人花費了足足五年時間,才釀出了第一壇黃泥酒,只是,度數太低,味道太難聞,沒人愿意嘗試。
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此人發現把黃泥酒埋在黃沙當中,可以提高讀書,增加口感,消除異味,頓時欣喜若狂,反復試驗幾次之后,發現這不是偶然,而且他還發現,埋的時間越長,口感越好,度數越高。
有了這個發現之后,沒多久,風沙樓就建立起來,而黃泥酒也正式問世,起初,還是沒人愿意光顧,沒人愿意喝,可是,架不住這酒便宜啊,能買半斤高粱酒的錢,在這里可以買一斤多的黃泥酒,還能搭上幾個小菜,簡直是太便宜,于是,很多人得知之后,就蜂擁而至。
起初,人們在初次喝這種酒水的時候,一邊喝一邊皺眉,一邊皺眉一邊罵娘,然后一邊罵娘還一邊喝,越喝越覺得可以,難喝還是難喝,但是,卻總是讓人念念不忘,忍不住喝上幾口。
當然了,黃泥酒雖然因此而問世,但是,真正讓它聞名的,還是在風沙樓建立的第十年,發生了一件事兒。
當年還是中年人的男人,已經成為了一味老者,那一年,西域大軍來叩關,西洲城危在旦夕,盡管將士們奮不顧身,以死相搏,可是,敵人太多了,根本抵擋不住,當時的西北三洲,可謂是家家皆縞素。
敵軍突然來犯,朝廷的增援遲遲未到,想要守住西洲城,就必須就地征兵,征兵很容易,可是,當時正值寒冬臘月的,軍備、軍需都跟不上,很多新兵才入伍,分了一把大片刀,就上了城頭,然后就再也沒有下來了。
冬天的西北,白天冷,晚上更冷,很多負責守夜的士卒,都凍成冰雕了,但是他們又不能生火取暖,這個時候,風沙樓的老板,就取出了大量的黃泥酒,溫好之后送上城頭,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個問題。
這些酒水,都是無償贈與的,而且每當就新兵來到西洲城的時候,風沙樓都會贈送一碗黃泥酒,這既是踐行酒,又是送行酒,盡管很多喝過黃泥酒的人,再也沒能回來,可凡是回來的人,都會選擇去風沙樓。
這場戰爭持續了數月,最終,西域還是退軍了,敵軍退卻,黃泥酒卻因此而聞名,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家家埋藏黃泥酒,成為了一種風俗,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西北的特色之一,就有這黃泥酒。
這位制造出黃泥酒,蹉跎一生,到死都沒有留下什么名聲的讀書人,甚至連名字都鮮有人知讀書人,卻得到了西北所有人的尊重,讀書人叫什么,不得而知,只知道此人姓黃。
黃泥酒的配方,沒有什么秘密可言,從其被創造出來,就被此人公布于眾,這也是為何西北三洲家家都能釀酒的緣故,可是,西北人,尤其是西洲人還是喜歡到風沙樓喝酒,盡管這里的裝修很破爛,菜肴也就比大鍋飯強那么一點點兒,酒水也難喝,可依舊抵擋不住西北人的喜愛。
前來西北三洲開酒樓的人很多,一茬又一茬,倒了一波,又來一波,在這千年時間里,只有風沙樓屹立不倒,可以說,廉價至極,難喝至極的黃泥酒是西北三洲的人,自己維持起來的。
-------------------------------------
此時,在風沙樓的二樓靠窗的位置,就坐著三個人,一個和尚,一個儒生,還有一看就是江湖人,兩老一少三個男人。
桌子上的菜不多,卻也不少,足足五菜一湯,菜也是尋常菜,大多以肉食為主,但是,真正亮眼的,還是桌子上的黃泥酒。
菜沒有怎么動筷子,可是,酒水卻下去不少,在桌子旁已經放置了三個空酒壇,桌子上還有一個剛剛開封的酒壇,旁邊還放著三壇未曾開封的酒。
“此劫當如何化解?”酒至正酣,和尚端著酒碗,抿了一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