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長安,曾經流傳這么一句話: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君子也!
舉國北伐北荒,是秦朝在歷史上留下最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之后的崇佛、崇道,再到滅佛、滅道,也在史書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秦朝的國教是道教,儒家雖然也能在中原立足,可相對于大炎王朝儒家的地位,秦朝時期儒家的地位是很低的,別說跟道教比,就是跟佛門比,都有所不如。
秦朝統治期間,曾經引進佛教,然后,就在佛門在中原遍地開花的時候,秦朝又突然展開了滅佛行動,讓佛門多年來,在中原的苦心經營毀于一旦,而佛門在中原的諸多寺廟佛像,幾乎是在滅佛行動展開之后,一夜之間被砸毀。
佛門如此,道教也如此。
在秦朝的中后期,道教不甘心只擔任國教,開始插手朝政,而作為相輔相成的兩方勢力,在這個時候選擇了翻臉,滅道行動也由此展開,無數道士人頭落地,無數道觀被拆除,而僅剩的道士,也不得不遠走海外。
當然了,秦朝不但滅佛,滅道,在其后期的時候,還曾經滅儒,天底下的讀書人,尤其是儒家子弟,在那場浩劫當中,遭受重創,而這也是為何儒家會選擇大炎王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秦朝,很多人對其的評價是暴虐,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常年征戰,戰火紛飛的王朝,在其走向滅亡的時候,卻還有無數人前赴后繼,慷慨赴死。
上至皇帝,下至殘疾的宦官,在炎軍攻克長安的時候,很多人選擇了赴死,哪怕曾經跟秦朝打生打死很多年的南夷,也在那個時候,選擇出手相助。
近千年過去了,秦朝已經成為了前秦,成為了史書上一個名詞而已,可是,秦朝對炎朝的影響,卻始終存在。
炎人尚武,哪怕有儒家的存在,炎人骨子里的那種尚武因素,幾乎跟秦人是一脈相承的。
在黑木崖大戰結束之后,炎武帝選擇三線作戰,北伐、南下、西征,看似極其不理智的行為,卻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
在秦嘉涆帶領二十萬大軍西征的時候,哪怕其兵敗身亡,將二十萬將士葬送在了西域,對其咬牙切齒,怒罵不止的人大有人在,可是,卻極少有人說炎武帝不該西征。
對于那些戰死在西域的豪門子弟,不管他們之前如何的紈绔不堪,囂張跋扈,可是,在他們戰死之后,不管他們是主動戰死的,還是被動戰死的,在大勢已去,身陷重圍的時候,那三千子弟兵,卻極少有人選擇投降,中原人在說起他們的時候,不但沒有覺得他們不堪,反而覺得他們是英雄,盡管這個英雄身上充滿了這樣那樣到底缺點,可他們就是英雄。
在殷元魁帶領三十萬西征軍西征的時候,不管是炎武帝,還是文武大臣,亦或者給他們送行的長安百姓,最大的一個要求,那就是手刃叛將申屠侯的項上人頭。
因此,當申屠侯被殺,人頭被送回長安的時候,長安進入了狂歡時刻,而之前那些想要撤兵,想要停止西征的人,在這一刻統統選擇了閉嘴。
相對于秦朝眼里揉不得沙子,大炎王朝要溫和許多,可能是在儒家的影響下,炎人是一個容忍度很高,包容心很強的人,可是,對待降者,尤其是對異族人投降的人,他們是極難包容的,或者說,他們是不會包容的。
許一凡一直有一個問題搞不清楚,燕王明明有能力謀反,也可以謀反,為何他遲遲不謀反,在西征軍跟西域聯軍打生打死的時候,他們最多是作壁上觀,卻始終不阻攔西征軍的各種戰略部署,也不曾背后偷襲西征軍,甚至在殷元魁選擇死守康城,遷徙百姓的時候,燕王還有意無意的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