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牦牛軍團的出現,成為了這場戰爭最大的障礙,當然,這是針對炎軍而言。
此時,已經是九月份了,正是農忙秋收的季節,前線在打仗,后方的百姓正忙著收割莊稼,其主要收割的地方,還是以康城為主的十八座城池。
這十八座城池被西征軍攻克之后,殷元魁也沒有閑著,在停戰期間,他下令將士開墾良田,進行農作物種植,雖然西北苦寒貧瘠,在這里種植莊稼,收成往往大打折扣,可也聊勝于無。
西征軍的糧草供給主要依靠朝廷輸送,而想要從關內送糧草過來,其花費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在這里種植莊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食物短缺的困局,還有就是改善將士們的伙食。
在西北,肉其實并不缺,什么肉幾乎都能吃到,可是,這里的蔬菜卻比肉還要金貴,馬兒要吃,人也需要補充維生素,而這些東西是肉食無法提供的。
許一凡在來到康城之后,也曾建議殷元魁,多種植一些蔬菜,盡管這些蔬菜的收成不好,可也極大的改善了將士們的伙食,尤其是對于那些傷員而言,蔬菜往往比肉更重要。
負責收割莊稼的,主要都是西北三洲的百姓,還有就是石族人,誰也知道炎軍這邊到底能堅持多久,所以在秋收開始的時候,他們最先收割的就是十八城的莊稼。
這樣一來,炎軍的后勤得到了充足的保障,同時,也給炎軍將來,無論是戰敗,還是撤退的時候,這十八座城池不但沒有了人口,還沒有了農作物,西域聯軍想要東征,就必須源源不斷的從西域后方運送糧草過來,這對于任何一個軍隊,任何一個王朝來說,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戰爭,有時候不一定就是戰場的廝殺,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東西。
說起秋收,就不得不提許一凡麾下的言午堂,神機營的學生也從東海城來了一部分,他們人數不算多,年齡普遍很小,可是,他們帶來的東西,卻給秋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為了更快的秋收,神機營的學生,制造了一種大型的鐮刀,這種鐮刀異常的鋒利,一刀下去,可以收割近兩米的莊稼。
因為是將士開墾的良田,在規格上有直接的規定,良田很平整,所以在收割的時候,神機營抽調了很多耕牛,把這種大號鐮刀綁縛在耕牛身上,讓人驅使耕牛,不同依靠大量人力,這些成熟的莊稼,就會隨著耕牛的前行,成片成片的倒下,這種方式有點像現在的機械化收割。
耕牛在前面收割,人只要在后面把這些割倒的莊稼收集起來,進行整理打包就可以了,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人力不足的問題。
當然了,這種辦法也不能完全實用,因為西北這邊平整的土地少,山丘居多,而讓這種工具在凹凸不平的地方作業,效果有,不過卻大打折扣,但是,有總比沒有強。
另外,除了這種類似于機械化的收割工具之外,為了解決糧草運輸困難的問題,神機營的學生,還根據之前許一凡留下的圖紙,加以改造,做出了木牛流馬,讓它們替代馬匹、牛驢,進行高強度運輸。
這還是十八城秋收的東西,而在西洲和沙洲,神機營還制作了大量處理莊稼的器械,擂子、風車等等,對莊稼進行脫粒、去殼。
為了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神機營更是讓人湯芮他們,在很多地方深挖水井,然后利用竹子、秸稈,再加上獸皮,做出了最原始的自來水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飲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