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不知道是如何回到住所的,他覺得楊子正說的商道左右朝堂之言已經震碎了他的三觀,哪怕是天主學說,科學學說都沒有這個來得直接與猛烈。
他本想寫個奏本,但是又放下了筆,一是不知如何寫起,他根本不懂商之道。二是他寫了又能怎樣?誰能幫到遞到皇上那?就算是葛世振冒死遞上了,誰又能阻止?正如楊子正所說,這朝堂上上下下都被買通了。
楊子正只是稍加注意幾天方以智的情況,后來看他變得平常了也就不管他了。
隨著第三季糧食的收割,中華科學學堂與軍事學堂的學生都去田地里幫忙收割莊稼,楊子正也會參與其中,他始終堅持著讓讀書人走進老百姓中去,這樣他們就能聽到最基層的聲音,感受到最基層的苦楚。
對于這一點方以智與李信是非常的佩服的,這是他們感受到科學與儒學最大的區別。
科學強調實用主義,百姓民生,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等。而儒學則強調道德,禮儀之類的哲學。
時間來到了1640年的11月,方以智早已決心把妻兒接過來,讓他們一起來安南感受一下這四季如夏的日子。
之前不帶妻兒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會去哪里上任,帶上了反而四處奔波,而現在想要帶上妻兒,是因為他想在安南好好的待上一段時間認真的學習一下楊子正的思想,說不定幾后之后他就可以憑此思想去改變一下朝堂上的事了呢。
趁著快年底了,楊子正視察了各個工廠與部門,一起與大家談了一些實際的問題與解決辦法,他還鼓勵大家要做一個明年的計劃。
并教大家怎么做計劃,如何分解,如何把年度計劃落實到每天的事物上。
除了這些,其實楊子正最最關心的還是鋼鐵技術,這個東西一直沒有突破,哪怕是他們請來了所謂的紅毛夷的技術工匠,也達不到突破。
當然,有可能這紅毛夷的技術工匠隱瞞了什么,誰知道呢?此時的很多紅毛夷是虔誠的教徒,他們的心思可不好捉摸。
沒有好的鋼鐵很多的想法實施不了啊,比如蒸汽機,比如更好的內燃機,甚至諸如防震性更好的車輛。
有了車輛該多好,管理你馬跑多快,你能快過……咦,楊子正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步兵對付騎兵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