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仙正言道:
“是讓我去念,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沒有吃的,讓你去只怕你餓肚子也堅持不下去了。”兩個孩子在后跟隨不敢多話。前行,二人不斷控訴呂國珍。峰回路轉,說話間來如廳似屋的崖洞,廳內有石床、石凳、石欄。呂玉仙讓大家坐下休息。呂玉仙又講起了曾經呂開璐講述的傳說:
相傳,明朝建文皇帝在南京慘遭靖南兵變,按照明太祖所傳的錦囊剃度為僧。便由“鴿大臣”帶領來到云南。因從空中飛越過來,所以,兵馬也不得消息便抓不到。
首先來到了石林,這里才有了石床、石屏風等。
爾后,又去到武定的獅子山當了一名小和尚。因背一個寺廟的水,感覺十分勞累。一日背到山腰小歇,只說要是這里有眼龍潭就好了。第二日山腰果然冒出了一潭龍泉。又背了一年,背到山頂只說要是這山頂有一潭龍潭就好了。邊說邊用鉤擔搗地三下。誰曾想,山頂便冒出一小股清清的泉水出來。明惠帝高興了,便在那里挖了一個塘子,用石頭砌成月牙兒的樣子。現在去到獅子山,便能見到月牙潭。
在寺廟的大雄寶殿右邊,有一棵茶花樹。傳說是朱建文親手所栽。有一天,時逢這棵茶花樹正在開花,縣官的兒子來寺里游玩,看見便去折花。朱建文難過地說:
“要不是出家人講行善,就打你一巴掌。”邊說邊伸出手掌,比個樣子。可是縣官的兒子回到家后,一邊的臉上腫了起來,還有五個指頭印。縣官為了兒子的事,把明惠帝抓來關在泮池塘旁邊的監獄里。夜晚,朱建文在獄中被蚊子叮咬,外邊,泮池塘里的青蛙叫聲陣陣,實在無法入睡。便說:
“這里的蚊子不咬,青蛙不叫,多好呀!”從這以后,真的蚊不咬人,蛙不出聲。據說泮池塘的青蛙至今都不鳴叫呢。
要說奇妙的是,惠帝祠閣里還有一副對聯:
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皇覺舊。
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
孩子不明白。孟建國問是啥意思。
又敘述開來:
據說,朱元璋幼時也是和尚,后來竟然成為帝王,到了孫兒朱建文這里,卻先當了皇帝后又成為和尚。祖孫二人命運的顛倒,沉淀在歷史長河中,無不是一簇諷刺的大戲。
呂梅仙一聽只說;你還“諷刺”,人家即便是做了和尚,那曾經做過帝王的日子只是一天,那也要比你我一輩子所過的日子要強,你還去“諷刺”人家?
呂玉仙暗眼。只說不跟你說,跟你這沒文化的難得說清楚。又繼續對倆孩子講開故事。
只說這建文皇帝是真命天子,因了上天這才應允他張口“點石成金”。后來,眾僧知道其來歷不簡單,擔心其叔尋來,便派人送至良縣。
為何選送良縣?
原來是是良縣有九朵“蓮花”,是藏龍臥虎之地。
話說良縣有一劉姓土司,得知來歷非同尋常,便將其女兒劉金定許配。大婚過后,便做了縣官。因每晚都要巡察城池,只怕叔派兵偷襲。這樣,一段時間下來,“城隍老爺”只說,你是真命天子,為保護您的安全,我每每要追行,您還年輕,我卻是老人,便沒有您能熬夜了。朱建文一聽,只回:
“你熬不了便滾出城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