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詹東得病,詹傳海輟學擔起家庭責任之后,鄭文江每每來到這個倒霉的家庭中,都會受到救命恩人般的禮遇,即便鄭云紅是長輩,也得對他恭恭敬敬……最初,鄭文江也有些不習慣,但隨著他的名氣在三廟村里越來越大,年少有為,掙了大錢,打出了名氣,還為人善良樂善好施,幫助詹傳海每個月掙一千多塊錢,以至于,鄭文江慢慢習慣,并開始享受這種待遇了!
他可以客客氣氣地婉拒,那叫禮貌。
但如果對方不把態度擺出來,那就是不識趣、不懂事了。
其實也不能說鄭文江這種人虛偽、小心眼兒,這類心態的養成,純屬人之常情。
因為自幼的生活條件、環境,以及后期上學受到更多來自于各方面的影響,鄭文江在高中三年的生活中,性格上迅速形成了巨大的缺陷。正如許多同齡人那般,或許小學、初中時成績很好,并想當然甚至還會驕傲地認為,我好好學習,就能受人敬仰,貧窮不丟人……但上了高中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維、眼界的開闊,終于還是因為膚淺的面子,而產生了濃濃的自卑、嫉妒、憤恨一切的情緒。
當然也有很多出自于其它方面的緣由,但都會導致類似的情緒,并導致了相同的結果——學習成績下滑,從一些不正確、不正當的方面來滿足自己幼稚的虛榮、安慰自己幼稚膚淺的思維。
以前,他還把詹傳海當作發小、可以交心的兄弟。
上了高中,和溫朔混跡在一起之后,從另一個方面獲得了精神上滿足的同時,鄭文江慢慢地,就不再把老實巴交、學習成績始終優異的詹傳海,視作發小兄弟了。
或許他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他只是,想當然地將詹傳海,完全視作一個聽話的小弟,是那種類似于身為老大,隨時可以打兩巴掌的小弟……
當然,詹傳海在鄭文江的心目中,還是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所以當詹傳海家中有了遭遇,哪怕是對待“小弟”,鄭文江也發乎于心中那點兒道義和本性的善良,盡可能地去幫助詹傳海,同時,也為自己掙得了極大的面子。
“自從去年傳海他爹病了之后,我們家是四處為他求醫問藥,也找過很多大仙兒。”鄭云紅坐在沙發上,抽抽泣泣地講述起了緣由:“去年冬天,我聽別人說城東劉家營村,有一個經常在仙人橋上擺攤,姓韓的老神仙,專門看這種虛病,很靈驗的,我就趕緊去找了,可惜,老神仙已經過世了……”
如當初齊德昌、田木勝找到溫朔的經歷相同。
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不缺乏一些多嘴多舌的人,也不缺乏一些心軟善良樂于助人的人。
聽完她的講述,鄭文江皺眉道:“這些迷信的東西……”話說了半截,他苦笑著搖搖頭,把目光轉向溫朔,道:“朔,我也聽說過那位姓韓的老神仙,教你起壇作法的事情,甭管靈不靈吧,老話說信則有不信則無,你費心試試?”
心思縝密的溫朔,注意到了鄭文江神情異樣的變化。
他輕嘆口氣,做思忖狀,一臉的為難之色。
結合之前進村之后,沿路鄭文江及村民之間的表現,還有來到詹傳海家里后的一應細節,以及這些年來對鄭文江性格的了解,溫朔很快分析出了他如今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