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漢代列侯墓,最終出土了兩千余件珍貴的文物,而接下來針對這座大型古墓以及諸多出土文物的考古研究、研討各方面繁瑣的工作,還要進行很長的時間。
在皖西待了將近一個月的溫朔,終于坐上了返回京城的火車。
離開之前,溫朔還得知了一個令他欣慰的消息,考古工作組依照他所提供的線索,在清理完所有的文物之后,對主墓室和配室之間的門,進行了梳理檢查,最終發現,差點兒砸中溫朔的那座石門,內部機械結構已經徹底損毀了,但另一個主墓室旁側的石門,也有相通的機關設置,而且因為一直出于關閉狀態,所以機械結構沒有絲毫損壞,保持了兩千年前安裝好之后的樣子。
由于處在墓壁夾層之中,出于保護文物的緣由,不能拆除墓壁進行細致的研究,只能通過高科技儀器觀察、掃描,然后大致勾勒出內部結構的形狀進行分析。
最終分析出的結果,令所有專家瞠目結舌,不敢相信兩千年前的古人,竟然有了如此高水準的機械技術。
要知道,那個年代可沒有如今的科技水平。
機關設置的每一個零件,都需要手工鍛造,精密至極,還不能有絲毫的損壞,那些鉸鏈、齒輪、卡扣、滑輪、壓重石、杠桿……設計制造的工藝極為繁瑣,又精妙非凡。
在沒有電力、沒有發動機、就連普通車床都沒有的漢代,工匠們竟然能夠設計制造出這種堪稱非凡的機械,還是一種可以稱之為半自動化的機械,歷經兩千年光陰后,還能使用!
能夠開啟,能夠關閉!
可以重復使用,只需要啟動機關,內部結構就開始按照諸多力學原理去做到人力不可及的事情!
遺憾的是,溫朔沒資格參與到這樣的討論和研究中。
還好,坐在回京的火車上,有同行的楊景斌老師,向他以及幾位同行的人員講述了這個驚人的發現,并感慨萬千地說道:“你們不知道,當時在場所有人都屏息凝神,一言不發了許久!”
“因為,這太難以置信了!”
“我們對古時科技、生活的認知了解,實在是太少了!”
“真不明白,為什么在漢代就有了如此非凡的科技水準,歷史的記載中卻消失了?為什么,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歷朝歷代沒有以此為基礎大力發展,反而落后了呢?”
看著感慨萬千后又痛心疾首的楊景斌,溫朔內心震驚的同時,撓撓頭憨憨地說道:“歷史我們不知道,但出現那樣先進的機械構造,倒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整座大墓的主墓室、兩條墓道的計算、建造結構,其水平測量度,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是啊。”楊景斌點點頭。
溫朔忽然想到了什么,皺眉道:“老師,我突然有一個猜測……三國演義之中,諸葛亮制造出了能夠自行運動的木牛流馬,那玩意兒在許多人看來都不可能,只是演義的夸張。但結合這座古墓的發現,是不是可以側面引證,木牛流馬存在的真實性?!”
楊景斌怔了下,旋即欣慰地點點頭,贊道:“對,說得很好!你能聯想到這一點,非常好!”
溫朔露出憨厚的謙遜笑容。
坐在旁邊同行的幾位學長,也都露出了欽佩的神色——自己怎么就沒想到這一點呢?
接下來,大家就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