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級考古系本科生,第一次完整地體驗了從布方、發掘到整理、繪圖、編寫報告的全部過程。
田野考古實習的工作,是枯燥的,是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抱著期許找到希望的工作。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考古工作者,在野外考古,先期都是在做這種工作。
平凡、沉默,卻又不凡、高貴著……
非專業人士,很難想象到這種工作有多么的艱苦和枯燥——每天下工,拿著小小的手鏟,站在探方邊上,希冀著能夠從這個地方找出房址、墻址、墓葬,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會坑、灶臺……但很可能半天的工作后,卻發現只是一個空方,也就是沒有任何文化遺跡,只有自然堆積的現象。
即便是在這類失望中,也要拿著手鏟,按照考古規程,按照所學的地層學原則,由晚到早地發掘一個探方,在不斷的刮面和幾厘米的厚度用手鏟清理的過程中,發現土質、土色細微的差別,從而判斷出邊界,再繼續不斷地灑水刮面,也許最后還是一場空,也許,會發現某種遺跡。
平剖結合,遠觀近察!
考古的八字真言牢記心中,觀遺跡走向范圍,察土色在不同天氣環境、濕度時的細微變化……
眼觀土質土色,還得用手錯捏,以手感來判斷。
發現了遺址,就要標號、繪制遺跡的單位平面圖,拍照留下影像資料。
再接下來,才是考古最重要的環節:清理遺跡。
同樣的小心翼翼,需要嚴格按照考古的規程、原則,一點點地進行清理,不能破壞已發現的遺跡,更要小心有可能破壞掉土層中掩藏著的另一個遺跡。每完成一部分,就要觀察并繪制平面圖、剖面圖,
所以,這個過程很長。
在這期間,還要按照土層位采集出土物和土樣,完成了這一切,才算是完成了一次灰坑的清理。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出現各類特殊狀況,諸如坑套坑、疊壓等等現象,導致發掘區太過復雜,發掘難度難度極大等等,令人經常感覺到眼瞎、手殘……
隨著田野考古實習一天天過去,胖子早已把來之前心里那點兒自負和得意拋到了九霄云外。
他本就是一個好學者,向來認可“技多不壓身”,更何況這樣的機會確實很難得,就像是花錢上大學似的,如果虛度了大學的光陰,那也忒對不起自己的學費和時光了——再說了,不表現好點兒,又憑什么以后讓楊景斌老師堂而皇之地開小灶,偏心他,有好事兒向著他?
抱著這樣的心態,胖子很快成了田野考古實習隊伍中的明星。
憑借著修行玄法從而六識敏銳遠超常人,再有修行玄法養成的謹小慎微細致分析和推斷能力,他在探方、發掘過程中的成績穩居第一!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家伙在發掘過程中,幾乎沒有出現過任何的細小的失誤!
他計劃縝密細致,發掘、清理時動作更是精確無比。
他繪圖標準、分析報告寫得也是簡練又不失細節,儼然有了專業的高水準——這,得益于皖西漢墓考古發掘、考古學術國際研討會的過程中,死皮賴臉追隨在那些專家的身旁,聆聽教誨,偷師專家們書寫的報告……
負責帶隊的楊景斌教授,這幾天心里那個樂啊!
畢竟考古隊中,教師、專家有好幾人,還有他們各自帶的研究生、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