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上午,溫朔又分別去了小學、初中、高中的幾位老師家里拜年……這并非是溫朔對老師們有著多么深厚的情感,而是,源自于令人頗為無奈的現實。
溫朔一直自詡有一說一,向來不喜歡玩兒虛的。可當一個人與社會的接觸更深時,就會被種種人情、聲名、財富、地位、身份給牽絆住,便有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切身感受,于是很難再活得完全真實,便多了些虛情假意。
這不是在否認,更不是刻意抹黑師生情誼。
深厚的師生情誼確實存在,但并非存在于每一位學生和老師之間。
對于老師的感激、感懷,或許在大多數學生心目中都有,但其厚度,充其量也就是離開校園之后的日子里,甚至延展數十年光陰中,偶爾見到老師時仍會尊重,可以熱情,卻很難做到逢年過節去看望老師,這不現實。
誠然,確實有和老師存在深情厚誼,并因此持續多年常有聯系的現象,但那只是極少數。
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讓溫朔對個別老師雖然心存感激,假設某位老師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尋求溫朔的幫助,那么溫朔必然會盡全力為之。
卻也不至于逢年過節都要去拜訪、看望。
但現如今卻不同了。
溫朔很擅長忖度人心,擅于人際之間的交往,情感的培養和維護……卻也存在一些疏漏和瑕疵。
譬如去看望曾經的老師,便是馬曉斌提醒、建議他這么做的。
馬曉斌是早上去溫朔家里拜年時,私下對溫朔說:“一哥,您得去拜訪一下在您心目中,曾經對您有過幫助,印象很好的老師。如果您沒回東云,或者回到東云待了一天半日就走,這沒什么。但您大過年的在老家待了三五日,卻沒去向老師拜年,就會惹來閑話,對您個人的聲譽造成不好的影響。”
“因為如今整個東云都知道您的鼎鼎大名,當年咱們臨關的高考狀元,如今京城知名青年企業家,京大學子……”
“新聞宣傳報到中的您,是家境貧寒卻努力學習,然后走向成功的典范。而在相關的一些采訪中,幾位教師也給予了您極高的評價,新聞中自然而然會出現類似于學校、老師的教導和幫助,才有了您今天的成功等語句,民眾們自然而然地,也會這么想。那么,功成名就的您回到了東云,卻沒有去看望曾經給予您巨大幫助的老師,沒有給他們拜年,這,不合適啊。”
“誠然,這很虛偽,或許您功成名就的背后,學校和老師給予的幫助并不大,但,社會必須這么認為。”
“我再給您仔細捋捋啊……”
絮絮叨叨一番話,讓溫朔差點兒忍不住想打馬曉斌——這小子,比他媽胖爺的腦瓜都好使,思考、分析得更透徹啊!
這便是旁觀者清吧?
胖子必須承認,馬曉斌說得對,很實際。
所以他愈發明白了,為什么就連鄭文江、劉茂和這類人,都會對馬曉斌那張嘴感到發怵。
這家伙嘴碎,卻偏偏說得極為在理。
在理到讓你發火,讓你撓頭,卻又讓你不好意思耍賴發渾……
但如果是一個理智的、聰明的人,事后細想的話,就會覺得身邊如果有馬曉斌這樣一個助手,一個智囊,無疑能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的助力。
簡單點兒說,這家伙天生是個做軍師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