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聽聞三朝元老祭酒大人帶著兒媳婦來見自己,也是懵的,還問陶雅姝是不是齊公要給自己的兒媳婦請封
直到齊公來見,要自己兒媳跪下,向太后告罪,說兒媳懶于口舌,不辨真偽,任著學子清白被他人口舌踐踏,更是蒙蔽了太后圣聽,請太后降罪。
太后終于鬧明白了齊家老爺子來這一通,竟然是為了給一個區區楚娘子洗脫清白。
她不禁有些啞然,忍不住皺眉道“齊老啊,就算那楚娘子是清白的,可你這么折騰自己的兒媳婦干嘛她又沒說那楚娘子的閑話”
祭酒大人心說我倒是想說是太后您昏聵了,一棒子將人的清白打落塵埃,可我也不能啊便只能折騰折騰自家兒媳,給您個臺階下。反正我也在那對準新人跟前沒臉了,索性長跪明志罷了
想到這,祭酒大人假裝聽不到太后的問,翻來覆去地就是那么幾句話,引經據典,慷慨陳詞。竟然將話題一路拉扯到了前朝朋黨蒙蔽圣聽,害得許多文人喊冤受屈而死的那一段去了。
太后聽得頭嗡嗡作響,她原本也不覺得自己貶斥楚氏的話有多過分,甚至都忘了自己那日說了什么。
可是這個倔老頭押著兒媳婦在她跟前翻來覆去請罪,宛如請不走的老蒼蠅精。
太后有心發火,可面前是祭酒齊公,是大晉讀書人的臉面啊
就算陛下被他直言怒諫,也要含笑唾面自干
正是頭疼無奈的時候,她身邊的陶雅姝卻輕聲提醒“祭酒大人此來,無非是懊喪自己的兒媳沒有維護好學生,讓楚娘子遭受了不白之冤,更是連累書院廖夫子也污了名聲,有失斯文。太后不妨幫著華夫人回旋個一一,發個懿旨為楚娘子正名,再讓她回女學讀書便是了。”
太后卻覺得為個小小商戶女子朝令夕改的,實在不必。
陶雅姝掩口小聲提醒“祭酒齊公乃是身后要著書立傳的大賢之人。他今日帶著兒媳入宮為個小小婦人正名,便是為人清秉的軼事一件若以后被記在傳記里,也是要流芳千古的。那些文人筆下如刀,太后您可萬萬不要被某些刁鉆酸腐的文人拿去說嘴”
這一句,可提醒了太后。
可不是齊公身后必定要留下書傳。
她今日若不給齊公一個臉面,成就知錯能改,家風清正的佳話,就要成為昏聵失察的昏婆子了
這老東西折騰自家兒媳婦事小,害得她被人寫成刻薄刁毒,苛待平民的老婦可不行那就要遺臭萬年了
想到著,太后暗道怪不得陛下常常感慨,那些刀筆吏的可惡,更甚貪吏呢
她今日算是徹底領教了
想到這,太后倒是收斂了一臉的不耐煩,便照著陶雅姝所言,做了和事佬,溫言替華氏說了說情,說自己并沒有受華氏的誤導,然后便允諾,要寫一道懿旨,為含冤受委屈的楚氏正名。
齊公便趁熱打鐵,要幫太后潤筆,看看這懿旨是否需要潤一潤。
太后也是厭煩這個蹬鼻子上臉的老頭了,懶得跟他對賬,只跟身邊的陶雅姝道“你給他筆讓他自己寫”
說完這話,太后可不伺候了,起身冷臉就回寢宮補覺去了。
總之,祭酒大人已經討了懿旨一道,大約明日宮里就會來人宣旨,為楚娘子正名呢
楚琳瑯聽陶雅姝蘇說了這些,都聽傻了。不過倒是十分感謝祭酒大人的仗義直言。
若是真有了太后的懿旨,那原本就是陰溝里溢出來的流言算是不攻自破了畢竟再有人說這類閑話,便是要與太后的懿旨相抗。
而且楚娘子能回女學,更是自證了清白堵住了那些婦人的臭嘴。
楚琳瑯卻知道,這道懿旨能下來,除了要感謝祭酒大人,更是要謝謝陶雅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