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清這時候已經后悔了,覺得自己多管閑事。但是話已經說出去了,也就只好進行下去吧。
楚清說道“早上我聽你們的意思,主要是豆地那邊缺水。我覺得應該把需要澆水的區域按照輕重緩急區分開。玉米喜旱,可以先不考慮澆水;麥田和豆地是需澆水的,但是麥田需水量遠不如豆地的多。”
楚清邊想邊說“至于稻田,那是需水量最大的地方,不能指望挑著水去澆。咱們村有三口井,而且這三口井基本在一條直線上,說明這條線上有地下河。如果在靠近稻田的地方打井,稻田的澆灌不難解決。”
這附近有條小河的,只是水量不大,引河水入田勉強可以維持,就怕旱災。
“這樣算來,孩子們只需負責豆地的澆灌。”楚清總結道。
“48個孩子能負責三個村的豆地”謝先生懷疑到。
楚清心算了下“48個孩子澆2畝地,大概半個時辰夠了。每天放學后孩子們都用一個時辰去澆水。輪換著,按照每塊地六七天澆水一次的規律算,怎么也該輪換得過來。再說,還有田假呢,也不能指望孩子們把活全干了。”
“你們都聽到了”謝先生突然轉向門外說道。
原來三個村長都雜物房外候著呢。
“聽到了,聽到了。”
“這辦法可行。”
門外幾個村長回應道。
吳村長說“稻田的水本也沒有指望孩子們,那是大人們的事情。不過袁娘子說的再起幾口井倒是可行的,誰也不知道啥時候會大旱。有備無患是好的。”
下午臨放學的時候,謝先生把三個班的學生都集中到學堂的院子里,講了這件事情。
學生們都覺得很新鮮,紛紛討論起來。
畢竟是三個村的孩子,而且就算同村也會有親疏遠近,所以謝先生親自給孩子們分了組,讓大孩子帶著小孩子,每個組三個村的孩子都有。只讓他們討論小組成員的各自職責。
“先生,我們如果做得好,可有獎勵”有冬班的孩子舉手問道。
“是呀是呀,有獎勵沒有”
一人提問,全體沸騰。
干的都是自家的活兒,有啥心思要獎勵的不過,孩子嘛,是應該多鼓勵。
謝先生沒防備,一時被問住了。正好楚清經過,就把眼光看向楚清。
孩子們不明所以,也一起把目光投來。楚清就有點懵這是又被點名的意思
回看一眼謝先生,還是接了話“干得最好、最團結、村民最贊譽的小組,每人十個純肉餃子十天評比一次,買肉銀子我出”
楚清這也是想盡快融入環境,不被村民孤立帶來麻煩。
“哇”孩子們歡呼一片,謝先生也捋著胡子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