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種全城齊出動,差不多都往鄉下跑的場景,柬房的幾名書吏,表示自己活了快半輩子了,還是頭一回遇到。
不過仔細想想也是能理解的,慣常柿果才賣兩文錢一斤,且還是大街小巷一路吆喝著才能賣完的那種。
可如今呢,周氏作坊給出的價格卻是三文,比往年足足多出了一文。
最最重要的是,只要柿果沒破沒裂,拿到作坊直接就能被收下。如此就少了挑著擔子四處叫賣這一環,這樣的銀錢掙著多容易啊。
也正因為如此,城里那些吊兒郎當閑逛的一流子,今早也提著布袋上山摘柿子去了。
只是不知周氏作坊收這么多柿果準備做啥,還有就是,這知州大人也不知是咋想的,那柿果明明可以收兩文錢一斤的,為何還要多花上一文呢。
這不是明擺著吃虧嗎。
相比起書吏們的心中不解,嚴同知與賀通判就要通透了許多。
看到幾名書吏滿臉納悶的模樣,嚴同知忍不住說道,“你們以為咱們知州大人開作坊真的為了掙銀子啊。”
“不為掙銀子那為啥”一聽這話,何書吏就更加想不明白了,這世上哪有白做生意不想掙銀錢的人啊。
“是啊,不掙銀錢那是為了啥”
張書吏也是一樣的想法,有誰做買賣不是奔著掙銀子去的。
賀通判笑道,“你們仔細想想看,自從城里開了作坊后,咱們永寧城還有咱們衙署都有了啥變化。”
有了啥變化何書吏和張書吏,還有吳書吏,聽后先是一愣,要說變化,那可太多太多了。
特別在永寧城里,如今不管是城東還是城西,或者城南和城北,都是熱熱鬧鬧的。
還有那做生意的小販,在數量上,比以往要多出十倍都不止。
至于街上的那些店鋪,就更不用說了。以往貨架上的商品,掌柜從來不會擺滿,就零零散散幾樣,這是擔心賣不出去,到時銀子全壓在了貨里。
可現下再去看,每家店鋪都是琳瑯滿目、貨品充足的。
之所以會這樣,當然是因為東西好賣,銷路好的緣故。
而這其中,除了城里人口多起來了,還有就是百姓們手里都有了活錢。
可不正是有活錢了嘛,這一點張書吏和吳書吏最是清楚,因為他倆都有家人在作坊里做活呢。
前幾天,周記作坊和馮記作坊給工人們都發了工錢,張書吏的一弟拿回來四百一十文。
而吳書吏那個會繡活的小妹,居然比張書吏的一弟還要多上八文。
家里一下子有了這么多進項,手頭自然就寬裕了許多,家家戶戶自然而然也多了置辦東西的心思,如此城里鋪子就多出了好些生意。
所以這些可都是改變。
至于他們衙署里的變化,三人立馬想起這段時日戶房書吏們的忙碌。
“對了,咱們衙署稅銀充裕了”何書吏很快明白了過來,“有了作坊,就能從中掙到工錢,而百姓們有了收入,那么市面上就多了各種交易,有了交易店鋪就有了多掙銀錢的機會,如此商戶們可不就給咱們衙署多交市稅了嘛。”
嚴同知點頭,表示正是這個理。
不過,嚴同知覺得,開作坊這件事,最得實惠的,還得是整個永寧州的百姓。
尤其是新搬進城里的村民們,如今不但住上了新宅子,還有了掙銀錢的地方,這樣的好日子,怕是做夢都沒想到吧。
賀通判做了最后的總結,“咱們知州大人真可謂一心為民了。”
說是一心為民,賀通判可沒帶一點水分,他可不覺得靠賣繡品能掙上大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