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后他亦沒有納妾,沒有利用外甥女的婚姻,更沒有抱怨,沒有把官場上的情緒帶回家里,所有的重壓他自己一力承擔,他忠于自己的家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前世今生的周二郎從來都是高傲的,被凌遲處死的三千多刀,他沒有吭一聲。
皇帝雖然出面為周二郎出了氣,但對方敢對他如此大放厥詞的羞辱,他若是不回敬威嚴何在
是不是以后誰看他不順眼都可以上來吠上幾口。
周二郎掩去眼底的冰冷,上前一步,緩聲道“陛下方才所見不過冰山一角,因著祖宗蔭庇入仕者良莠不齊,官得來的太容易,不知感念皇恩浩蕩,在其位不謀其職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禍國殃民”
故意停頓了一下,他才朗聲道“臣提議提高蔭庇入仕者門檻,同時增加科舉入仕名額,讓天下真正有才能之士為國家效力,為陛下分憂。”
前面都是鋪墊,后面才是周二郎的真正目的,朝廷現有格局基本定型,他作為朝中新興勢力的代表,想要培養建立自己的班底還得從新人中選,尤其是沒有派別的和家族背景的新人里選。
因著剛才那一出,眾人只當他是公報私仇,你動我一下,我動你一窩,讓所有跟你一樣靠著蔭庇入仕者跟著你倒霉,讓你成為同類的眾矢之的。
永和帝同樣是如此認為,另外周二郎說得確實也有道理,所謂蔭庇,真當是皇恩浩蕩嗎
無非是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穩固皇權的工具而已,現下這種蔭庇制度威脅到了江山社稷,自然要調整,永和帝也早有此念想,只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機會和由頭,剛才那蠢貨一鬧,周二郎順勢把他想說的話給說出來了,他焉能有不順水推舟的道理
“周愛卿所言極是,此事關系重大,就由你協同徐庚共同擬定章程,再交由朕定奪。”
說完,他又意思性的走過場問了一句,“對此,眾卿可有異議”
下面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無人發表意見。
畢竟,提高蔭庇入仕的門檻又不是廢除,況且蔭庇入仕的弊端他們自身亦能看得到,至于增加科舉入仕的名額,可操作性就大了。
首先這名額增加多少不是還有徐大人把關么。
其次,就算是參加科舉,貴族子弟亦比平民子弟的優勢大得多,再者這平民子弟也可以招為自家的門生門客嘛。
可以說周二郎這一刀捅得不疼,甚至某種程度上也是這些人中看得長遠的有識之士想要做,卻又因為自身就是蔭庇制度的受益者而不太好做的事。
周二郎天生就是做帝王的料,他太懂得制衡之道,借力打力,在皇帝,自身,眾位大臣之間找到了一個精準的利益平衡點,此事順利達成。
以后,但凡因為擴大科舉招收名額而入仕者,第一個要感激的就是為天下學子爭取利益的周鳳青周大人。
至于周大人喜好華服美衣之事,周鳳青自己在百官面前大方承認,本官就是喜歡穿漂亮衣服,怎么吃你家米飯了,管得著嗎
至于錢是怎么來的,我大姐開鋪子賺來的,我家農莊賣瓜籽油賺來的。
有本事你就去查我,沒證據就給我閉嘴,本官可不接受你們莫須有的誣告
我忍皇帝,忍端王那是沒有辦法的事,連徐庚本官都不忍,你們算老幾,哪來的資格給我徐鳳青氣受。
散朝之后,周二郎與賀明堂以及戶部李尚書一同走出大殿,談笑風聲,看都不看一眼旁邊被打得皮開肉綻血肉模糊之人。
一個跳梁小丑而已,那值得他動氣。
出了皇城,到了沒人的地方,賀明堂又同周二郎說起自己的侄女兒。
“鳳青,我跟你說,我這侄女兒年方十五,溫涼恭順才貌雙全,宜室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