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聲驚動了袁紹,他自沉思中回過神,那片籠罩在心頭的、名為呂昭的寒意便倏然縮回了陰暗的角落,炭火燃燒產生的暖氣翻涌著蔓延過來,重新將他簇擁,令他緩緩吁出一口氣。
友若說得對,袁紹想,呂昭沒打過敗仗,這事聽上去頗為唬人,但也得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迄今為止呂昭的對手都是些什么人呢
黑山軍烏合之眾罷了,已經被他暴打一頓,逃進太行山深處不敢輕易冒頭了;
袁術天下皆知他這位好弟弟乃是冢中枯骨,不足為懼;
唯有大兒子袁譚的失敗,令袁紹頗感惱火。
這孩子真是沒繼承半點我的英明神武,早早過繼出去是對的。
袁譚要是知道他爹心里在想什么,恐怕會被氣得昏厥過去。
順著荀諶的評價自我安慰一番后,袁紹心里隱秘的驚懼和擔憂被不動聲色地抹去,他仍然是叱詫風云的冀州之主,不會有人知曉他對敵人產生了深深的忌憚。
對呂昭的分析暫且告一段落,眼下還有一件更為要緊的事被擺在了明面上。
“想必諸位都已經聽聞長安之事了。”袁紹放下逐漸變涼的捧爐,把手攏進余溫尚存的衣袖中,視線從左到右,慢慢掃過下方所有人。
接收到自家明公的言語暗示,謀士們眼神凜然,紛紛開啟頭腦風暴。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李傕、郭汜攻破長安、挾持天子的“好事”終于傳開了,隨之而來的還有他二人假借皇帝之名頒布的一大串進封圣旨。
李傕從雜號將軍擢升為衛將軍,開府、假節、領司隸校尉,封池陽侯;
郭汜撈到了后將軍的職位,封美陽侯;
識時務順滑投降的樊稠和張濟按兵力的多寡,一個成了右將軍,封萬年侯,一個成了鎮東將軍,封平陽侯。
全員加官進爵。
這里面還有個小插曲。
李傕向朝廷舉薦李儒為侍中,小皇帝聽說后勃然大怒,連下三封詔書斥責,嚴令他即刻處死這個迫殺先帝的悖逆之徒。
自進入長安后,李傕的日子過得堪稱一帆風順,從皇帝到文武百官,誰都對他客客氣氣,別說吃閉門羹,連冷臉都沒見過,與他從前跟隨董卓時的待遇形成了鮮明對比,使他忍不住經常對郭汜念叨,說這幫士人真是能裝又能忍。
驟然見天子發飆,李傕在震驚的同時,還感到一絲新奇,他倒沒怎么生氣,笑瞇瞇地用“此乃董卓所為,非儒本意,不可罰無辜”為由,輕飄飄地把怒火中燒的小皇帝堵了回去,保下李儒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