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市那邊還專門劃分了一個鹽市和鐵市,供商隊挑選。本國的百姓吃鹽,也需要去專門的地方購買。
在以前,原產地的青鹽賣15錢一釜,精鹽賣30錢一釜,到了都邑,青鹽的價格是100錢,精鹽的價格是200錢。
朝廷把這個生意壟斷,鹽價也跟著翻倍的漲,青鹽200錢一釜,精鹽400錢。
貴也沒辦法,想大批量的買鹽,就只能來姜國都邑。
成本增加,來往的商人就更不敢在路上磨蹭,一般拿到鹽就會立刻返程,最多空閑的時候去大學湊湊熱鬧,但絕對不會拖延。
可姜蓁那個培養班的公告放了出來,一部分商隊難得的滯留在了都邑,然后跑去大學那邊,仔細的打聽情況。
“定向培養班的學員,是不是只需要考試合格,不需要舉薦也不講究出身。”
很多問題,公告欄上都有寫,但他們還是想再確認一下。
藍河衛熟練的回道“對,沒錯,不需要舉薦。商人、贅婿、奴隸都能參加。”
姜國有巫兒的習俗,所以贅婿很常見。
不論出身,只論才華的選拔,已經有點科舉的雛形了,只不過選拔的不是文官而是醫官。
“分派為官的時候,怎么分”
藍河衛回道“除特別優秀的會留在都邑內的醫署任職。其余人去什么地方,抽簽。如果抽到了邊城,也不可能反悔,否則將會面臨三年苦役的懲罰,哪怕把學費和食宿費補回來都不行。”
“五年之后呢”
“去留隨意。”
五年的時間門,定向培養班都已經培養出好幾千名醫者了,肯定夠用。
“為何這培養班招300名女子,卻只招200名男子是何道理。”
藍河衛瞄了對方一眼,問道“你家妻子生產,接生的時候用的是男人”
“額是女人。我明白了。”
當官的機會難得,身份低微又沒人舉薦的話,哪怕是醫官,也輪不到普通人來做。
姜蓁現在的做法,完全是把飯喂到了嘴里,只要稍微懂點醫療相關的知識,就能走上姜蓁安排的康莊大道。
在姜國做五年醫官,五年之后無論是繼任、升職,還是卸任去別國做官,那都是士大夫階層,地位不是商人能比的。
商隊的人敢來姜國買賣貨物,姜國大力推行的簡化字,是他們必學的東西。
現在的醫術才剛剛發展起來,內容極其單薄,需要記的東西不多。只要考試前多廢點功夫,什么都有可能發生。
許多外國來的商人見著這個機會,索性就不走了,準備考完等到結果再離開。
那些原本準備離開的醫者,也忍痛放棄了重金,留在都邑復習。
這么多人滯留,倒是讓都邑變得更加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