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也確實如此,家中世代經營紙墨坊的墨香家中光長安城內便有數家紙墨坊了,自是自幼便接受過禮儀教導的。
看著那廂堅持要還這“紅薯年糕”的“恩情”的墨香,溫明棠笑了,說道:“還真是人教人,千百次也不定會;事教人,卻是一次就會。這一串糖葫蘆教的墨香不肯輕易欠人恩情不還了,畢竟指不定這恩情哪日從對方嘴里說出來,就變味了。”
虞祭酒點頭,看著小書童墨香將紅薯年糕送至唇邊咬了一口。紅薯的味道他自是嘗過的,看湯圓和阿丙二人烤的紅薯中那橙黃的內陷,也知定是個綿軟甜蜜芯子的紅薯,美味的緊。那軟糯的一口咬下便能長長的拉出一條絲來的年糕,倒也不是想象不出那等味道,二者包在一起,食起來那味道……虞祭酒想象了一番,便也笑著對阿丙和湯圓道要一份這隨手一包,便做出的新吃食。
那廂的阿丙和湯圓聞言自是不敢怠慢,又問了聲溫明棠,見溫明棠也要之后,便擼起袖子開始做了起來。
原本是阿丙和湯圓兩人嘗個鮮的吃食,自是只用刀隨意劃拉了一下,也不管紅薯外頭那烤的焦脆的皮了,只邊吃邊拿牙將皮‘啃’了去了。
不過不管是給墨香的還是溫明棠的紅薯包年糕,阿丙和湯圓皆是認認真真的去了烤紅薯的皮,將那紅薯餡挖出來鋪在油紙上,中間又加上了一條軟乎乎的年糕,而后便如包飯團一般以紅薯為外皮包住了里頭的年糕。
“其實紅薯外頭再加層年糕也成,不過如此一番,紅薯便由皮變成餡了,又成一個新吃食了。”溫明棠看著手中油紙包里的紅薯年糕,說道。
食了一口這香甜軟糯的紅薯年糕的虞祭酒聞言,便順著溫明棠的話往下說了下去,他道:“外頭加的年糕改成江米的話,便又成了紅薯年糕餡的飯團了。”
“紅薯年糕餡的飯團,外頭那層江米改成餅子的話,又成了紅薯年糕餅了。這幾樣事物單吃便好吃,味道又不突兀的東西怎么包著吃都不難吃的。”溫明棠笑著接話道。
“這還不是因這年糕與尋常可見的年糕不同的緣故?”虞祭酒品著那口感遠比日常所見的年糕軟糯上不少,且放冷了也不會變硬的年糕體,看向溫明棠,“可見即便是聽起來簡單,做起來亦簡單的吃食,要真正融合的味美,亦有要細致注意之處的。”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