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順王回去后把和薛淞的談話和忠孝親王詳細地說了,忠孝親王也有些動容。他的志向和興趣與忠順完全不同,他對薛淞口中所言的戲園子收益如果并不太在意,但弟弟既然喜歡,那讓他作為消遣也是無妨的,看來這也是一項能長久經營的產業。但在戲園子里,人員往來,必能收集到許多消息,這才是真正讓他動心的地方。
但更讓他關注的還是
“老六,這高產作物之事,可信么”忠孝親王壓抑著心中的激動詢問道。如果薛淞所言是真的,這高產作物能被他們尋到,這是多大的功勞啊那實實在在,任何人都不能抹殺的,足以讓他在兄弟們中脫穎而出,無論其他兄弟再如何表演孝順、謙和、比他更討父皇的歡心又如何,在這份功勞面前,也是要黯然失色的
“薛淞也不敢肯定。”忠順王嘆氣道“但他看來也不是胡亂言語的,他說自己的算術格物之法就是那位高人教授的,那確實是真材實料。那高人說天下極大,海洋遼闊無垠,世界上還有許多其他國家,生活著和我們不同的白膚之人和黑膚之人。咱們華夏也只是九州中之一隅。如果這航海之術再得到發展,以往永遠相隔的國家,就會發生聯系。也許會友善相處,更可能為了利益和生存而爭斗搏殺。我聽著這話都覺得震驚。”
“那是色目人和昆侖奴吧”忠孝王的認知中,只有這些,這不出奇啊,在華夏也是見過的,色目人通常是來此經商,昆侖奴則是被賣來為奴,他不覺得這些人會對華夏昌盛產生什么威脅。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忠孝王下了決心,他眼中的薛淞還是個挺清明靠譜的人。而且,從薛淞的經歷來看,那海貿生意也是利潤極豐厚的。如果那南洋是那樣的情形,這銀子他們兄弟為何不能去賺再進一步想,華夏為何不能把此處攬入觳中,給百姓覓一條生存的捷徑
像薛淞所言,只要需求存在,縱然朝廷下令封海,也無濟于事,杜絕不了的。只能是那貿易從明面上轉到暗處,國家的稅款更加收不到,白白便宜了走私的商人和與之勾結的貪官們,豈不可笑
“老六,你先操些心,張羅著把這海貿生意辦起來,要銀子要人手,哥哥都會在后面支持你的,你先派人跟著薛家商號去走一遭,看看那邊的情形再說。做生意時,也要留心查訪。如果那高產糧食真的存在,咱們真能找到,那可是意外之喜啊”忠孝親王吩咐道。
忠順爽快答應下來,回去后立刻就開始著手行動起來。他讓管家在家生子中選擇了些年輕靈活,又能吃苦的人,自己去請了薛淞來,提出讓那些人去東南,跟著薛家商號一起下南洋,學習他們如何買賣經營。等到手下忍耐熟悉之后,忠順王就投入本錢,開辦起商號,正式開始海貿生意。忠順王相信以自己的身份人脈,這海貿生意必會一帆風順的。
他也記著薛淞的好意,對薛淞保證,他忠順是個愛憎分明的人,日后若是有人欺負薛淞和薛家時,他定會出手援助的。雖然薛淞也是做官的,但相信他遇到難事時,他忠順王的面子還是能起作用的。這海貿生意他們也盡可以聯手合作,取長補短,一起做大。
薛淞心中一動,他自己倒是可以無欲無求,但薛家,他還是要為之打算。他遠在京城,那王秀云是個腦子不清楚的,薛蟠就是個定時炸彈
他離開老家很久了,盡管在家時盡力去引導薛蟠,人在京城,也一再去信囑咐薛老爺和薛霖,務必要花精力在薛蟠身上,好好教育他,讓他成才,千萬不可溺愛。多讀書,能不能得到功名不打緊,能明事理人情才是最重要的;想起書中薛家同樣條件下,薛寶釵學識淵博,薛蟠卻大字不識多少,也是因為薛父早亡,薛王氏縱容的結果,這愛子簡直如同害子
因此,薛淞叮囑薛老爺和薛霖要保重身體,只要他們安好,薛家就能穩住,王秀云雖然糊涂,但還不是那喜歡攬權好勝的,在身份地位比她高的人面前,她很自然就順從了,不會像王熙鳳那般的大愚若智,鬧出大麻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