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薯的藤蔓可以拿來直接扦插種,再澆水施肥,天氣合適了那朱薯就會發芽長出苗來,這需要好好培育。忠孝親王聽到這個消息,喜出望外,根據到呂宋的人講述所打聽到的朱薯栽種法子,他立刻命人照樣做起來,卻找經驗豐富的老農精心料理著,務必要能讓這來之不易的藤蔓順利育出苗來。
等育出苗來后,這朱薯還要被秘密地送到大周各地的田莊,在各種氣候下、不同土質上的田地里耕種,看看這朱薯能否在大周的環境里適應,生長后的產量能有多高。等到一兩年試驗下來,有了周詳確定的結果,這朱薯才會橫空出世,由忠孝親王出面獻給永明帝和朝廷。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那簡直是石破天驚的大喜事,忠孝親王兄弟的功勞和地位一舉就可奠定,任何人對此都無話可說天大地大,百姓的吃飯問題最大啊
雖然這不是一蹴即就的,但忠孝親王卻對此信心滿滿。那朱薯據說是很好栽種的,不擇水土,貧瘠之地也能養活。況且華夏國土廣袤,總有很多地方能適應的。薛淞還向忠孝親王提出個建議,除了田地之外,還可以試著在農家的院子里、田埂邊、荒地上等小塊土地上栽種,把能用的帶土的地方都利用起來。
薛淞以前看過這方面的介紹,福建古來就是人多地少,那里的農民自紅薯被引入華夏后,都會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栽種上些。不要小看那些小塊的土地,也能收獲不少。平常年景,農人們拿著紅薯混合著正經糧食食用,能混個飽腹;逢上災荒之年,那紅薯就成了救命的東西。雖然紅薯吃多了燒心,但好歹能活命啊,總比觀音土和樹皮草根強太多了
忠孝親王欣然采納了薛淞的建議,他覺得這才是踏實靠譜的做法呢
“青柏啊,此次你居功至偉,本王是不會忘記的”忠孝親王一向莊肅的臉上露出了舒展滿意的笑容,語氣溫和地叫著薛淞的字,這充分表明了他對薛淞的親近,已經將之視之為自己人看待。
“身為華夏之民,為朝廷和百姓著想,那是責無旁貸的本分”薛淞不卑不亢地道“小臣不過是傳遞了個消息而已,沒有王爺您和忠順王爺的決斷和籌劃,此事斷無成功的可能。因此,小臣可不敢居功”
忠孝親王的夸獎是真誠的,但如果薛淞當真自吹自擂地張揚起來,那忠孝親王未必就會高興,甚至心中會生出反感,覺得薛淞是據功自傲。在封建社會里,那些立了大功,根基深厚的高官能臣因為不知收斂進退,而被上位者清算處置的,不知凡幾
薛淞怎么能不引以為戒,何況,薛淞和薛家對比著那些人,論勢力根基可差得遠了,哪里還有張揚的資本
唉,活在這樣的世界里,心真累啊盡管到目前為止,薛淞過的是富貴安逸的生活,讓人羨慕,除了要為薛霖一家操心外,可謂順風順水。但是,如果可以選擇,他還是寧愿回到他的時代里,哪怕沒有現在的榮華富貴,身邊沒有大批奴仆伺候,地位不再是尊貴的人上人在在那里,至少他能活得自由而尊嚴,有充分的安全感。
有時薛淞也會迷失得意,但只要一想到書中那一片白茫茫大地好干凈的結局,想起那曲蒼涼的好了歌,他就立刻警醒起來了,同時一股迷茫悵惘彌漫在心頭。他只能努力地在這里好好生活下去了
忠孝親王對薛淞的謙遜低調很是中意,這樣能干又忠誠的態度,才是最契合他心思的。
忠孝親王又褒獎了薛淞兩句,為了加重自己這份功勞的分量,日后他向永明帝稟報此事時,只能說出那是忠順王打聽到的消息,而自己主持策劃了引進朱薯的行動并把它在各地栽種。但是,他也有功必酬,日后必會給予薛淞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