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楊登出事已經過了一段時日,但北境距離京城相隔千里,可是要走上月余的路。
只是在事發后,江公公得聞后,先命八百里加急,送了消息回京。
故而在皇帝得知此事之時,京城之中尚且并無第二人知曉。
京城,皇宮。
皇帝歪靠在龍椅上,面前擺著新打開的一份折子。
這些折奏之中,喜憂參半。
但目下對皇帝而言最重的一份,顯然就是楊登之死。
皇帝看著面前那份略顯惶急凌亂的奏折字跡,隱約能從中間看見楊登昔日的音容形貌。
身為九五至尊,高高在上,皇帝其實從沒真正把楊登看在眼里。
但無可否認的是,那個看似不起眼的楊登,竟也曾深深地撼動過他。
第一次,是楊登因為要跟顧家結親,自傷了手上經脈。
聽聞此事,皇帝雖震驚,但他把楊登此舉歸結為愚蠢的行為。
明明前途無量的天才醫者,居然自毀大好前程。雖則剛烈果決,但也實在是懦夫無能之舉。
第二次,則是楊登在鼠疫之初,闖入了鴻臚寺陳主事府里,燒尸堵門,震動京城。
這是楊登讓皇帝刮目相看的最初。
他開始覺著,這個唯唯諾諾看似老好人一樣的楊登,身上確實有一種令人不能忽視的光芒。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了。
楊登這個人,成了奏折上最簡單而沉重的一行字。
魏明在旁邊看著皇帝,起初他并不知詳細,聽說之后,也極為震驚,有些不能接受。
楊登是個老好人,又不是那種奸詐惹人厭的,魏明還記得,楊登對皇上直言進諫,說是那什么不死藥,其實未必是好的。
楊登難道絲毫都不知皇上喜歡聽什么但他還是選擇了直言不諱。
就連林瑯都不敢如此。
如今這樣的人竟再不可得了。
皇帝長嘆了聲“前兩天,欽天監說什么北地將星昏暗,恐怕會有大將隕落沒想到,竟然應在了楊愛卿的身上。”
魏明跟著嘆息道“是啊皇上,皇上還為此很是擔心薛小侯爺跟俞監軍他們,哪能想到會如此呢。”
皇帝道“早在他請命要北去之時,朕便問過他沒想到一語成讖了。”
當時楊登在面圣之時,皇帝問他為何要北行。楊登道“天下醫官多有短缺不濟之處,但北境醫藥之空缺尤甚。如今北原犯我大周邊界,戰事一開,正是急需醫藥之時,臣闔家蒙受天恩,自當盡心竭力報效朝廷,以饋百姓。求皇上恩準。”
皇帝道“你也有點年紀的人了,可知道北去路途遙遠、顛簸不說,且北地賊兇寇狠,若有個什么傷損府里高堂如何,兒女子侄又如何”
皇帝的話說的很明白,讓楊登不要冒險而為。
但楊登回答道“臣只聞聽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倘若可以臣微末之能,利于百姓江山,臣死而不悔。”
皇帝望著楊登,吁了口氣“茍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這是左傳里子產的話,原來楊愛卿也知道。”
楊登跟皇帝所說這句,確實出自左傳,意思是倘若利于江山社稷,自然將生死置之度外,何況我聽聞做善行義舉的人從來不肯輕易改變自己的行事規則,這樣才能行之有效。
楊登垂首道“臣慚愧。只望皇上知曉臣一片忠心,許臣北去。”
皇帝道“你當真去而不悔嗎”
楊登叩頭“臣去而不悔。”
如今回想,豈不當真的一語成讖了。
皇帝感慨了數句,又看看其他的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