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這人還得熟悉青花瓷,對青花料也是如此。
不然他一問三不知,跑過去收青花料只讓底下人出面,那本人為何要去,直接讓下屬去不就好了
如果本人出面,那他對青花料一竅不通,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綻來。
派遣朝廷官員去是不行的,一來可能眼熟,被人認出來。二來他們對青花瓷未必有那么了解,更別提是青花料了。
如果派商人去,怎么知道這商人不會中途倒戈,或者不留神走漏了風聲
思來想去,臣子們商議了很久,都沒能推舉出一個合適的人選來。
最后竟是李德全小心翼翼提出了一個人,正是經手青花瓷的皇商林潤。
內務府的瓷窯出的瓷器,最好的自然是送到宮里,先給康熙,他留下一部分,剩下的賞給后宮嬪妃或者朝中大臣。
次一些的總不能堆在庫房里,宮里也不需要那么多,就交給皇商在宮外做買賣。
這樣皇商能掙錢,次等的瓷器不會浪費還占地方,內務府也能收回部分本錢,實在皆大歡喜。
那么多商人卻選了林潤,就在于他的身份不一樣。
如今八旗子弟不能種田不能經商,只能拿朝廷給的祿米,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要是武藝超群還能從軍,軍功帶來的功績和賞賜自然能過得很好。
不擅長武藝的,就只能另謀生路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些八旗子弟就想到一個辦法,收干兒子,或者培養下屬,簽賣身契,然后讓他們出面來經商。
而且八旗子弟是不用交稅的,這就讓很多商人愿意來依附。
當干兒子算什么,當真孫子都無所謂,只要利益足夠大就行了。
哪怕利潤是五五或者四六分,但是不用交稅,這就相當可觀。
林潤的父親當年就是帶著家族跟了一位地位不低的八旗子弟,買賣是越做越大,林家原本就是做瓷窯的,對青花瓷尤為熟悉。
索性這位八旗子弟搭了內務府這條線,讓林家賺了個盆滿缽滿,甚至成為了皇商。
林潤的父親年紀大了,這事就落在林潤身上。
雖然他才剛過而立之年,做買賣的手段卻青出于藍更勝于藍。
尤其他對青花瓷的熱愛也更甚于他的父親,對朝廷更是忠心耿耿,又有賣身契在,背叛是不可能的,派林潤過去是再適合不過了。
康熙派人把林潤叫進宮里來見了一面,林潤長得跟他想象中不一樣,很多商人白白胖胖,林潤卻高挑瘦削,甚至帶著幾分書卷氣。
說他是個商人,更像是個文弱書生。
起初康熙問話的時候只覺得林潤平平無奇,人是規矩的,回話也謹慎。
但是等康熙談起青花瓷,只道云貴可能有更好的青花料,需要林潤走一趟的時候。
好家伙,林潤雙眼一亮,馬上滔滔不絕,文采飛揚,把康熙上上下下夸了一遍也不帶一個詞重復的。
康熙想到萬琉哈氏書架上那本書,都開始懷疑寫的會不會是林家人,怎么那么會夸人了
尤其林潤脫口而來,夸得都不帶臉紅喘氣,實在熟練極了,然而那表情和眼神又十分真誠,叫康熙都挑不出錯來。
不過他確實對青花瓷相當熟悉,對青花料也是如此。
聽康熙形容一番,林潤沉吟片刻就道∶“之前有人送來幾樣青花料,顏色明麗不少。草民看中了其中一種,聽聞是云貴的宣威所出,草民正打算走一趟,如今正好。”
正好帶著任務去,林潤這商隊原本打算請的護衛都能省了,還能功勞回來,那就更劃算了。
康熙聽著發現林潤不愧是商人,在省錢方面是不余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