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其實明朝末年的時候,福建一個叫陳振龍的商人在東南亞發現一種容易種植還產量大的作物,就是這個紅薯了。
但是當地人看得很緊,也根本不做紅薯的買賣。
最后陳振龍和他的兒子千辛萬苦弄到一截紅薯藤,混在繩索里面帶回到福建去種出來。
留種后再種了一片,證實畝產不錯,而且不挑土地。
恰逢當時福建大旱,陳振龍直接拿出紅薯找到福建總督,在福建各地推廣,才保住了不少人的性命。
福建百姓各家各戶因此給陳振龍還供起了長生牌,陳家的子孫也帶著紅薯去各地推廣。
這個給江南總督推廣紅薯叫陳川貴的人,姓陳,算了下時間門,應該就是陳振龍好幾代之后的孫子了。
江南作為糧倉,能種植的糧食不要太多,紅薯這樣雖然能果腹,味道也還可以,吃多了卻會放屁,十分不雅。
江南的文人多,自然是受不了這個,于是陳家在這里想必吃了閉門羹。
江南總督也沒當一回事,還把這個當做趣事寫在折子里遞到康熙這里來了。
康熙注意到萬琉哈氏看著這本折子的手一頓,居然發起呆來,不由奇怪道“怎么,這折子上有寫什么古怪的”
萬琉哈氏這才回過神來說道“我就是看著這位總督形容的土疙瘩,仿佛在哪里聽說過。當年福建大旱,餓死之人卻不多,聽聞就是因為陳家拿出這個土疙瘩救下的。”
康熙聽說這土疙瘩吃多了確實不雅,但是比起別的糧食就更容易種植,畝產高,飽腹感還強。
繁華之地,比如江南這樣不缺糧食的地方,確實可種可不種。
但是除了江南之外很多土地并不都是適合耕種的平原,也不是很肥沃,糧食產量不高,偏偏天災不少。
如果這土疙瘩真跟陳家說的那樣,確實值得在其他地方種植。
萬琉哈氏還道“皇上,這土疙瘩還容易儲存,放在地窖能儲存很長一段時間門不壞。曬干了也能放更久了,直接蒸著炒著吃也行,做成糕點也可以。”
她記得這紅薯一直沒得到大面積種植,直到乾隆的時候人口實在太多了,天災也多,才開始種起來,實在可惜了。
如果一開始就能大面積種植,不知道能救下多少人。
康熙吩咐李德全派人去把這種土疙瘩弄一些進宮來,一部分送去皇莊讓人種下,明年看看這畝產多少。
他知道萬琉哈氏素來過目不忘,想必在哪里看到了紅薯的記錄。
如果是真的,那又是大功一件了。
康熙看著身邊的萬琉哈氏,也不知道她究竟會給自己多少驚喜。
這紅薯要真的畝產高容易種,還好保存,那么作為行軍的糧草就很適合了。
平日的糧草還得烹煮,紅薯只要生火之后扔進去,熟了扒拉出來就能吃,吃下后暖呼呼的,還能果腹。
行軍路上吃口熱的不容易,更別提是急行軍的時候了。
康熙是御駕親征過,很清楚行軍路上士兵們有多難,對一種能果腹,味道還不錯的糧食自然更好。
再就是聽萬琉哈氏的意思,這紅薯還是甜的。
如今的糖還是用甘蔗來做,產量不高,而且手工制糖,穩定性也一般,所以算是半奢侈品,一般百姓根本買不起。
但是吃一點糖能讓人更有力氣,如果真的是畝產極大,那么士兵們都能分到一些。
士兵身強力壯,士氣才會更足了。
萬琉哈氏聽著康熙徐徐道來,這紅薯還沒正式推廣種植,他已經預定作為軍糧,然后讓士兵們吃飽后有力氣去干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