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鮮紅釉,又名永樂紅釉,在明代就屬于國寶級的存在,其地位之尊崇,還要勝過斗彩雞缸杯。
它聲譽遠播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在鮮紅釉出現之前,整個瓷器史都未曾有過一件色澤純紅的紅釉瓷器,等于這是開山之作。
單從意義上講,斗彩雖然珍貴也是比不過鮮紅釉的。
斗彩是在釉下青花瓷器的基礎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屬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新。
其二,其燒制的成功率極低,低到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程度。無數工匠費盡心血花費無數物力忙活大半年卻往往只能燒制出幾只無瑕疵的成品。
然而,也正因它胎薄色艷,美觀至極,才成為了收藏界人人夢寐以求的寵兒。
這件永樂紅釉高足杯,釉面呈色紅潤勻凈,宛如初凝之雞血。
內壁為白釉,純凈如雪,與外壁的紅釉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線條雋美流暢,宛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足底刻篆書“永樂年制”四字款。
沈愈的目光落在這杯子上,僅僅片刻,他便敏銳地察覺到異樣。
這個杯子的釉面有問題,雖然乍一看上去顏色鮮艷,但仔細端詳,卻沒有永樂紅釉那種獨特的晶瑩感。
真正的永樂紅釉釉色鮮紅,亮麗勻凈。在光照之下,會呈現出一種如寶石般深邃而靈動的光澤。
而眼前這只杯子的釉面雖然足夠鮮艷,但看上去卻顯得較為呆滯,缺乏那種靈動寶石紅的神韻。
換句話說,紅色有了,光澤度也可以,但是沒有官窯的骨,都是表皮上的東西。
心中已然有了計較,但沈愈并未急于開口,而是靜靜地等待著眾人的反應。
汪老與林慶之率先湊近,他們拿起放下,看了數遍,但都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顧正巖最后鑒定,他瞇著眼,仔細地觀察著杯子,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絲疑惑。
他扭頭看向西門侯,問道:“西門老弟,這杯子你是從何處得來的?”
西門侯道:“是犬侄收購的那間位于京都的古董店里的舊藏品,不知道丟在倉庫多久了,發現時臟的根本沒法看。”
顧正巖皺皺眉,“永樂鮮紅釉我是極為喜歡的,但這杯子怎么跟我某位老友收藏的官窯鮮紅釉不太一樣呢?對了小沈,你怎么看?”
沈愈見時機已到,緩緩開口道:“顧先生,您的直覺沒錯。這只杯子雖然在外形和部分特征上與永樂紅釉極為相似,但它的釉面確實存在問題。
“永樂紅釉之所以珍貴,其獨特的晶瑩質感是重要的鑒別要點之一。
“而這只杯子的釉面缺乏那種晶瑩感的官窯神韻,更像是現代仿品。其色澤雖然足夠紅,卻只是浮于表面,沒有內在之神韻。”
西門侯一聽,臉色頓時變得極為難看起來,他大聲反駁道:“沈小友,老夫勸你不要如此武斷!你憑什么就斷定這是仿品?”
沈愈輕輕搖了搖頭,“西門先生,古玩鑒定并非僅憑臆測。您這只杯子的釉面,雖有紅釉的色澤,卻顯得較為沉悶,就像是一顆冒充寶石的石子,徒有其形而失其神。”
言罷,他伸出手,穩穩地拿起這只紅釉高足杯,開始專注地觀察杯子的其它細微之處。
其實,就在剛才,沈愈已悄然運用金瞳對這杯子進行了鑒定。
并未有任何寶光浮現,由此他心中已然判定這是一個現代仿品。
只不過他深知若要讓在場這些大佬皆心服口服,必須找出確鑿無疑不可推翻的有力證據才行。
畢竟,若是單單只是泛泛而談什么神韻不足之類較為抽象的評判標準,實在難以讓眾人徹底信服。
此時,廖萬三適時地吩咐傭人取了一盞臺燈過來。
待傭人將臺燈放置妥當并通電之后,沈愈小心翼翼地手執高足杯,緩緩地在燈下將其輕輕轉動,從不同的角度細致入微地觀察著釉面的光澤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