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足杯這一器型,無論是在瓷器領域,還是金銀器范疇,都堪稱經典之作。
它上為碗形,下有高柄,這種獨特的造型又被稱作“把杯”。
其歷史淵源極為悠久,可以一路追溯到遙遠的新石器時期。
歷經數千年的歲月流轉,到了明清時它不僅是一種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的實用器,在諸多祭天祭祖場合中也曾扮演著不可或缺的祭祀器的角色。
同時,因其獨特的造型,它亦是備受珍視的官窯觀賞器之一。
很快,沈愈就發現了問題。
只見杯子的釉面之上,存在著幾處瑕疵。
在細膩的釉面上,有著五六個如同針孔般大小的小點清晰可見。
這一情況與永樂紅釉制作工藝那聞名遐邇的精細程度可謂是格格不入。
要知道,永樂時期的官窯瓷器制作遵循著極為嚴苛的標準,當時的工匠們在燒制瓷器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督陶官的監制。
其最終目的便是要確保成品能夠達到近乎完美無瑕的境界。
而眼前這只杯子的釉面瑕疵,在臺燈明亮而集中的光線映照之下,顯得極為明顯刺眼。
可以想象,在那個對工藝要求達到極致的永樂年間,這樣帶有瑕疵的器物是絕對不可能呈獻給皇帝的。
朱棣從來不講情面,把劣質的東西給他,這妥妥是大不敬殺頭的大罪!
沒有人敢這么做!
所以一旦在制作過程中發現此類問題,按照當時的規矩,會毫不猶豫地將其直接砸碎,以免其流入宮廷。
緊接著,沈愈又將杯子輕輕翻轉過來,仔細查看其底部的款識。
款識的字體乍看之下,似乎與永樂年制的篆書有那么幾分相似之處。然而,只要稍加留意,便能察覺在筆畫的粗細、書寫的力度以及整體的神韻方面,二者之間同樣存在著一些難以忽視的微小差異。
這只杯子底部的款識給人一種極為生硬、刻板的感覺。
說起來,官窯的款識并非一定要求其書法造詣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但歷經歲月的沉淀與無數工匠的代代傳承,官窯款識之中自然而然地蘊含著一種源自深厚底蘊與精湛技藝的自信。
這種自信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精心制作與傳承過程中逐漸積累而成的,而眼前這只杯子的款識顯然缺乏這種獨特的氣質與韻味。
或者說,這只高足杯的款識不對。
沈愈把疑點一一點破,在場的諸位皆是在古玩行里摸爬滾打多年的行家里手,他們心中自然明白沈愈所言句句在理,無可辯駁。
西門侯雖心有不甘,但在如此確鑿的證據面前,也只能是啞口無言。
接下來,西門侯帶來的其余六七件古董,沈愈逐一仔細查看。
然而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這些古董無一例外全是贗品。這一結果讓西門侯的臉色愈發陰沉難看。
甚至臉都被氣綠了!
他對沈愈的惱怒自是不必言說。
畢竟是沈愈在眾目睽睽之下將他的“寶貝”逐一戳穿,讓他在眾大佬面前丟盡了顏面,甚至淪為笑柄。
但沈愈乃是顧正巖親自請來的掌眼師父,這么做也無可指摘。
并且其鑒定過程條理清晰,所指出的疑點環環相扣,任他絞盡腦汁也無從反駁。
他心底最氣的是西門亭。
這個兔崽子耗費無數錢財,滿心歡喜地以為淘到了稀世珍寶,到頭來卻只是一堆一文不值的贗品。白花花的銀子都打了水漂,連個聲響都未曾聽見。
“剩下的物件已經不多,難不成我今天帶來的全都是贗品?若是這樣的話,臉可真就丟大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