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有點磕巴地說“大人,學、學生愿愿、意。”
“什么”
趙振趕緊補上“聽博士說,大人要二十七歲以上的人,學生也愿意為大人效力。只要不是配藥非得要百年的人參,九十九年的不行,那我就愿意”
祝纓道“事情多,累,來了就得干活,你也沒功夫去學里了。”
“我愿意”趙振說。他還準備了一肚子的話,以證明自己可以勝任。
祝纓道“那行。”
這就行了趙振沒想到會是這么的容易。
第三天,他與三個同學就齊刷刷地到刺史府報到了。與他同來的,一個荊生是荊綱的族侄,今年剛好二十七歲,有家有業、有妻有子。另一個姓方,年近三旬了。都是南平縣人。最后一個汪生是思城縣人,現年整三十了,本來也就要從州學退出了。
四個人里有兩個都不是本地人,祝纓給他們安排了住處,就在府外不遠一個小院。四人平時可以跟著刺史府的食堂一起吃飯,每天早上也來應卯,并不領俸祿,只是包吃包住。
待遇不高,到了刺史府的第一天就領了任務。祝纓讓他們先干一件事摸底。一是摸清有多少糖坊、多少甘蔗地、各坊大約有多少工人之類。二是將城內的外地人的情況稍作打聽。先干這兩樣,從南平縣開始。其他兩縣等南平縣的情況摸完了,再說。雖然只有四個人,范圍一縮小,時間上又沒有很限制,四人也不覺得辛苦。
趙振有點小激動,當年他的同學們干的就是在思城縣幫忙核查人口、田畝等事,這是要有大事啊汪生比他大好幾歲,也知道當年思城縣的事,亦覺得是個機會。
四個人干勁十足地跑出去了。
刺史府里多了四個人,有眼睛的都看出來了。章別駕虛心請教“大人要知道這些事,發文詢問即可。若是覺得南平縣報上來的數目不對,再下令各官吏清查就是。為何一定要用學生”
祝纓道“他們識字,能寫會算,下頭的官員還罷了,吏員也不是人人都識字能算得清楚賬目的。”
章別駕道“南方文教確乎差了一點。這也是無法,往年這里讀書也讀不出什么名堂來,自然懈怠。虧得有了大人。”
“別駕過譽了,還得是學生用功”
兩人同時往外看去,只見彭司士急急走來,沖二人一揖“大人,雕版的師傅找到了各處會館也幫忙搜尋,找著了兩個師傅,各帶兩個徒弟。”
祝纓道“是么人在哪里”
“還在驛館,他們各帶了些家什鋪蓋,都放在那里了。”
“好別駕,咱們瞧瞧去”
章別駕到“大人一個刺史,何等平易近人。”
祝纓道“窮,沒辦法。”
兩人一笑,一同去了驛館見雕版的師傅。兩個師傅各帶了自己的一些成品來,一個是刻佛經的吳師傅,附帶雕畫像,菩薩像的頭發絲都雕得柔順絲滑。另一個是刻五經之類書籍的孫師傅,字雕端正,筆劃清晰。無論是大個的原文字,還是小字的注釋都清清楚楚。
他們不但會雕,還會印,當場給祝纓展示了一下如何印刷。兩人都帶了整套的雕、印的工具。
祝纓道“好我給你們撥一住處,你們就住在城里。”她將倆師傅安排在之前唐師傅住的院子里。
兩個師傅家也不在此處,是因在原籍活計不多才愿意出來掙錢的,想的是干活拿錢走人。
吳師傅拱手問道“不知大人要小人做干什么活計”
祝纓笑道“先印一本書,不多,十來篇,再加個序和跋。先干著。再有別的活計再另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