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高氣爽,冷月如鉤。
張俊不僅說動了范純粹,還說動了高永年和郭成。
宋軍經過一番周密的布置過后,郭成讓提出這一戰略的張俊親自去執行放火這至關重要的一環。
張俊沒有推脫,他親率一百名身手矯捷的敢死隊,從盧溝河的一段隱秘河道潛過對岸。
雖說遼軍也在沿岸布置了巡岸的人馬,但盧溝河防線實在太長了,遼軍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膽大心細的張俊,帶著一百名敢死隊過了河以后,他們就沿著盧溝河一直尋找。
沒費多大的勁,就讓張俊他們找到了一段無人布防的河道。
張俊派斥候探過路,確認這里真沒有危險了之后,才率領這一百敢死隊摸黑潛向了那片東西連綿數十里、遼軍主力隱藏在其中枕戈以待的樹林。
遼軍之所以將主力布置在樹林中,主要是因,這片林木茂密,枝葉交錯,形成了天然的掩蔽。白日里,陽光難以穿透其密集的樹冠,而夜色下,其中更是暗影重重,利于隱藏行蹤與發動突襲。加之林間地勢起伏,便于騎兵與步兵靈活調度,既可迅速集結,亦能分散潛伏,無疑是進可攻、退可守。
關鍵,遼軍這么扎營,能讓宋軍摸不準遼軍到底有多少人馬,不敢冒然過河與其交戰。
就像趙宋王朝知道時間不利于自己這邊一樣,遼國也知道時間在他們那邊,尤其是在他們放棄了西夏之后。
也正是因為如此,遼軍現在難免會故弄玄虛,想要不戰而拖住宋軍的腳步,為其援軍的到來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再有,遼軍似乎特別喜歡將兵馬布置在樹林中。
歷史上,蘭溝甸之戰時,耶律大石就將遼軍布置在蘭溝甸兩旁的松林中,結果打了宋將楊可世一個措手不及,成功導致遼國和北宋同歸于盡,讓金國撿了個大便宜。
只是,遼軍的前線總指揮,應該沒有讀過三國歷史,不知道火燒連營的事,否則,打死他,他也不會這么布防。
說來也神奇,張俊他們來得路上還是西南風,可等張俊他們一到這片樹林前,這西南風頓時就轉為了東北風。
見此,也不知張俊是有感而發,還是深諳拍馬屁之道,亦或是他只是想鼓舞士氣,他抬頭望向那片幽深莫測的樹林,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朗聲道:
“我等致此,南風轉北風,何也?時也!命也!運也!”
“陛下必為大一統之君!!!”
“昔日武侯借東風,大敗曹軍于赤壁,今日我等雖無諸葛之智,卻也得北風相助,定可為陛下收復燕云十六州錦上添花!”
張俊當即就布置用猛火油柜放火的任務。
這猛火油柜是一種噴火器具,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能連續噴火的火焰噴射器。
早在一千年前,中國人就發現并使用了石油。
這石油在不同時期有“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等稱呼。
南北朝以后,石油被用于戰爭中的火攻。
宋初,火藥用于軍事后,軍隊也裝備了構造更完善的噴火器“猛火油柜”。
這猛火油柜是以熟銅為柜,下有四腳,上有四個銅管,管上橫置唧筒,與油柜相通,每次注油約三斤。唧筒前部裝有火樓,內盛引火藥。
使用時,先用燒紅的烙錐點燃火樓中的引火藥,使火樓體內形成高溫區,同時預熱噴油通道。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壓縮空氣,使猛火油經過火樓噴出時,遇熱點燃,從噴口噴出烈焰。
猛火油柜其實是守城戰和水戰中的利器。在守城戰時,當敵軍攻城,可于踏空板放猛火油,燒傷敵軍;水戰時可燒浮橋和戰艦。
猛火油柜噴出的火焰能讓中者皆糜爛,水不能滅,殺傷力較大。
為了便于攜帶,張俊他們帶的猛火油柜都是用銅葫蘆代替油柜的小型噴火器,只能噴三次。
但這也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