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了,雖然武皇制度以科舉取士內外相制,最大限度發揮了賢才的能耐,但發揮能耐的前提是得有那么一個賢人這在則天皇帝手上絕不成問題,所謂“明查而善斷”,那真是有數不盡用不完殺不絕的人才,什么婁師德狄仁杰張柬之,哪個不是信手拈來,哪個不是一時之選
而玄宗呢玄宗所仰仗的名相,如姚崇、宋璟、張說等,全都是在則被超擢提拔的賢士,如果再加上張嘉貞、裴耀卿、薛訥等文武重臣,那玄宗與之治天下的名臣公卿,基本一整個都是武皇嚴選。
所以說,雖然李隆基口口聲聲噴武周,但武周的人才制度,用著還是很香的么。
可武皇嚴選也只嚴選了十來年,等則天皇帝儲備的人才庫耗竭,才看出了玄宗用人上的真眼光。
簡單來說,他沒啥眼光。
如若翻閱開元盛唐以來的詩集,著名詩人中吟詠最多的,恐怕就是懷才不遇了。李白懷才不遇,杜甫懷才不遇,孟浩然懷才不遇,高適也懷才不遇。盛唐詩壇里你沒有懷才不遇個一兩次,都不好意思自稱什么頂級的詩人。
雖然文人滿腹牢騷,自感懷才不遇是常事。但開元天寶年間,懷才不遇的比例未免也實在高得離譜。這樣大范圍高密度的牢騷與怨氣,甚至不止爆發于天寶年間所謂奸臣掌權之后,而是自開元中期就時有耳聞。用人之路從開元壅塞到天寶,這豈是幾個奸臣可以左右這分明就是皇帝的秉性
也正因為這種秉性,我們才能看到玄宗朝后期那種快得叫人害怕的墮落速度在則天皇帝人才庫耗盡之后,玄宗簡直是立刻就陷入了茫然無措乃至怠政的境地中。前期姚、宋居功至偉,中期張說、張九齡亦能維持,但張九齡去相之后,他便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意愿拔擢了攬權擅政的李林甫。此時禍根已經深種,但李林甫手腕高超巧妙,猶自能彌補疏漏。等到李林甫一死,那便是楊國忠這種貨色了
如果說李林甫楊國忠已經是災難級別的人事任命,那么更為恐怖的便是玄宗后期的異想天開。大抵是為了自己玩樂的方便,他竟爾廢除了奶奶開創的內外相制度,直接將外戚親信推到朝堂之中,卻并不設立監察糾錯的內相。李林甫、楊國忠便是因此而能手握大權十余年,在朝中竟沒有一絲的掣肘。
這等同于什么這等同于則天皇帝貶謫狄仁杰婁師德而任命二張來全權掌握政事,并且不聞不問不加以任何約束,兀自在宮中與小鮮肉高樂。
說實話,她要是真敢這么做,恐怕連養老的去處都沒有。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玄宗固然因襲了他奶奶的人才與制度,但估計只是邯鄲學步,全然不解精髓。這便譬如普通的學霸撿到了學神的筆記本,固然可以揣摩著解題思路答出無比漂亮的答卷,但設若一不小心活得太長,生平所遭遇的難題超出了預計,又該怎么辦
奶奶,這道題太難了,我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