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如此鮮明,優勢如此耀眼,而科舉制所能換取的偏差值更是數量驚人,迥然超乎想象。但正因為超乎想象,所以李二陛下才在狂喜中生出了難以自制的猶豫以天幕的定義而論,科舉這高得離譜的偏差值,正源于它高得離譜的影響力;它是所有制度中寥寥可數的異類,所謂能影響一千年文明氣數的根本大計。這種東西的收益與風險同樣驚人,干得好了固然脫胎換骨天翻地覆,但稍稍干出個什么差池遺禍于后代,那搞不好能把皇帝辛苦積攢的偏差值敗個干干凈凈。
以常理而論,皇帝似乎不應該冒險了。他畢竟已經把穩了一個千古一帝的位置,只要老老實實按部就班的搞好內政外交,已經足夠留名青史永垂不朽,為什么要拿這么多的積蓄做這一把危險至極的梭哈呢收益損失如此懸殊,也無怪乎魏征房玄齡等會委婉勸諫,請求皇帝從長計議。
可以相信一下后人的智慧嘛
但不知為何,或許是日子過得太順,功業實在太過輝煌,雖爾高踞御座五六年之久,但至尊心中獨屬于往昔天策上將的熱血竟然還沒有涼透,終究是不愿意給后人留這樣難以料理的麻煩。雖然猶豫再三再四,皇帝還是悄悄招來了至親長孫無忌,命大舅子暗地里籌備完善科舉的諸項事宜;此外,他又不惜重本,兌換來了講解科舉的視頻。
大概是為了在這關鍵時刻狠切客戶一刀,天幕將視頻裁成了上下兩段。上段照慣例吹了科舉一番,什么階層流動維護穩定奠定數千年文官錄取制度根基云云。而下一段就要陰暗得多了,陰暗得李二陛下一看就頭皮發麻
科舉與宋化
兌換天幕的視頻太多,皇帝現在也算知道宋朝是個什么光景了。以天幕往日的傾向來看,這“宋化”看似溫文爾雅,但搞不好是相當惡毒的評價
皇帝沉吟許久,終于屈指點開了這危險之至的標題。
至新的時代以來,對科舉的評價似乎漸漸轉而正面。人們開始強調它在選舉人才上難得的公正性,為社會流動所做出的種種偉大貢獻。這些意義當然是客觀而深刻的,但無論如何強調這舊日選人制度的益處,恐怕都很難回答當年質疑科舉者最致命的問題
如果科舉這么好的話,那么后一千年的中國是怎么衰落的呢
這句話實在是很厲害。畢竟,只要稍有眼光者,應該都能看出秦大一統以來前后兩個千年里華夏文明那驚人的差距;雖爾都有高峰與低谷,但強漢巨唐之于宋明,平均而言相差何止道里計
這樣近乎于懸殊的可怕差距,固然能以種種理由解釋。但作為后一個千年中近乎于國本的大制度,科舉難道真能擺脫文明衰敗的責任么
恐怕很難推脫吧
不過,科舉又是怎么在后一千年的衰亡中推波助瀾的呢
其實說起來有點尷尬,所謂禍福相倚,科舉制最大的矛盾,恰恰孕育在它最大的優勢之中。
它太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