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無他,窮爾。畢竟吧,對于小鎮做題家來說,還是別搞啥素質教育了
這種退化或許是可以諒解的,但效果卻恐怕難以接受。傳統的貴族培養體系也許浮夸虛無,但它能強健而旺盛的延續千年之久,絕非其來無自;自春秋以來的“君子六藝”中,大半的技藝都是在磨練士大夫們的軍事行政能力;而漢唐時興盛不衰的大型狩獵,則等于皇室出面組織的武裝演習,貴族們在狩獵中鍛煉組織人力與調動隊伍的技巧,熟悉地理與環境,為日后執掌政事做充裕的準備。
不要忘了,衛青與霍去病,就是在孝武帝的上林苑中歷練出來的。
這種歷練當然是粗淺的。但再粗淺也畢竟是種磨礪,而當科舉一舉而摧毀了過往貴族所有的鍛煉體系之后,它又為培育選拔人才打造出了什么新的,更優越的標準么
很可惜,沒有。
當然,科舉橫跨數千年的光景,歷代賢人志士所做的變革不計其數,但究其實質,無論唐宋之詩賦策論,抑或明清之八股文章,又真的與科舉創生之初有什么差別建元初年漢武帝于未央宮策問取士,考求經義;而由唐至宋由明至清,科舉形式體裁千變萬化,但歸根到底,不還是在考察儒家經典的“經義”,策問士人于國家大政的見解么
就那么幾部寥寥數千言的儒家經典,再如何我注六經六經注我,又能翻出什么花樣來
但是,雖然經義策問的本質千年不變,可后世又怎么能與西漢比擬漢武帝雖以經義取士,但被推薦選拔上來的士人卻早已在家族與師徒的私學中接受了全套的行政軍事能力的訓練,撰寫經義不過是向皇帝展現對帝國價值觀無上的忠誠而已。可宋代以后這種貴族私相授受治國技巧的模式已經完全崩潰,如若再生搬硬套以經義取士,又會選上來些什么
那當然是威力加強版,而且偏科偏到極點的小鎮做題家
皇帝敲打著長幾的手終于一頓。
等等,偏科
皇帝稍稍停手,而后緩緩的,緩緩的吐了一口濁氣,順帶吐出的,還有心中一閃而過的驚懼
是的,偏科。
天幕只有寥寥數語,但正是這寥寥數語,卻終于點破了李二陛下一直視而不見的某個盲區原來以科舉經義取士,是會偏科的
天可憐見,李二陛下自小出身貴胄嫻熟弓馬兵陣,生平所見的也都是文武全才理政帶兵無所不能的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數十年潛移默化下來,他早就將這些技巧看作與生俱有的天賦,自然而然的便忽略不計,以至于思考科舉制這么久,居然都一直未曾突破這個思維的盲區
如果真要選拔家境窘迫的寒門,他們還能擁有這樣的“天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