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心照不宣歸心照不宣,被杜公直白揭露,還是猝不及防。
李麗質猶豫了少頃,承認道“是的。”
“老臣想來也是如此。”杜如晦道“那么,殿下知道朱元璋這個人么”
“知道。”李麗質低聲道“陛下阿耶曾向我提起過他,說他是后世一位再造華夏,混同南北的君主,因此對他極為贊許。”
“陛下的評論實在是中肯。”杜如晦喃喃道“不錯,以老臣之見,這位洪武皇帝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功業,也恰恰在再造華夏,混同南北這八個字公主可能不太明白,但如天幕所說,在這位乞丐出身的開國皇帝之前,華夏已經是衰微而不絕若縷。彼時,長江南北分裂三百年有余,而燕山以北的所謂燕云十六州,則已被胡人統御五百余年之久了。五百年的腥膻胡風吶“
“天幕說,當朱元璋起兵的時候,長江南北的人心已經近乎是分裂獨立,彼此視為南人、北人,相互敵視攻訐,目為異類。至于同為漢人的回憶,則已經是飄渺遙遠,再也不可追尋了。而朱元璋朱元璋就是要在這樣的境地下,再次統合南北,重塑華夏。這樣的功業”
說到此處,杜如晦再次輕輕咳嗽。待喘氣已畢,他仰頭瞻視窗外,眺望那澄澈如水的天空,如此端詳片刻,終于低聲開口
“真是艱難吶。”
“老臣臥病在此,再無作為。生平最后要辦的大事,是希望為朝廷教化這隴右諸州,滌蕩此地腥膻蠻夷之風,復歸于華夏。只是老臣的心志雖爾雄壯,但到任后稍一舉措,卻是無處不覺掣肘,事事都難料理。”杜相公一字字道“這還不過是被胡人沾染了百年的區區一道之地而已。朱元璋時北方被夷狄所踞五百年之久,他又是怎么扭轉乾坤,混同南北的呢唉,事非經過不知難,果然只有自己上手了,才知道賢愚不肖,竟是這樣天旋地隔的差別”
這句話說得擲地有聲,卻也真是毫無遮掩,字字錐心,錐得李麗質都有些坐立不安,只能硬著頭皮安慰
“相公太過謙了。”
“談何過謙”杜如晦搖頭“若以天幕的評價,能在歷史地位上與這朱重八相較的,皇皇大唐之中,也唯有你父皇可堪一比了。更何況,人家還是乞丐出身與這樣的人物相提并論,只能叫老臣慚愧而已。不過,見賢思齊焉,老臣特意上奏,請求陛下告知當日洪武皇帝朱元璋再造華夏的種種舉措。而陛下賜給了臣一封密函”
說罷,他抬手按動榻前小幾的機關,從暗格處抽出了一張絹帛,雙手奉予長樂公主。
“公主不妨一看。”
李麗質不明所以,為方便老臣細聽,接過絹帛后直接念出了聲來
朱元璋與南北榜案
她停了一停,納悶這“混同華夏”怎么能與大案有關。但還是讀了下去
明洪武三十年,已經走到生命盡頭,老病而垂危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主持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恩科。翰林學士、湖南大儒劉三吾等主持殿試,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無登第者。于是輿情嘩然,天下側目而視,稱此榜為“南榜”科舉榜上竟無北人姓名,非南榜而為何
為籠絡人心而開的恩科竟然出了這樣前所未見的異聞,皇帝自然不滿之極,于是令張信、戴彝、王俊華等再次閱卷,選拔北人中文理出色者入第。而諸儒臣核查數次,卻回報稱劉三吾評判并無差錯,并指斥北方士子的策對“文理不通”、“多有悖逆之處”,不錄取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當然,這份奏報再次掀起了軒然大波。很快便有官吏上書,彈劾張信等故意選取鄙陋不堪的試卷來迎合劉三吾。這筆筆墨官司再次打到了皇帝那里,而接到奏報的朱元璋再沒有花心力去調查什么是非曲直,他徑直下旨劉三吾流放;張信、戴彝等二十余考官凌遲處死;被劉三吾取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則一同戍邊。同年夏日,皇帝親自策問,再取北面士人六十一人,號為北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