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
這份回答是以二十多個儒生的血來寫的,而皇帝的態度亦借由鮮血表達得堅決如斯維護南北統一華夏混同的國策絕不可更改,任何挑戰者必將付出不可承受的代價,鮮血的代價;他朱元璋不是南方的皇帝,他朱元璋是由南而北中國的皇帝。
為了驗證這一點,殺二十幾個考官不足惜,流放狀元榜眼探花不足惜,縱使為此再開大獄,以江南大儒的鮮血將長江染紅,亦不足惜
某種意義上,千古一帝超乎于凡俗帝王之上的神格,就是在這小小的一個決策之中奠定了歷史往往暗流涌動,決定整個民族整個文明命運的轉折或許就在這無足輕重的細節之中。而洪武三十年,高皇帝朱元璋便面臨了同樣的時刻。而奠定他歷史地位的,也恰恰是那毫無猶豫,甚至血腥淋漓的回答。
所以,所以中國的天下之光復者,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終于再造了華夏,混同南北;而羅馬的世界光復者卻最終功虧一簣,辛苦收復的疆域再次分裂,而蠻族卷土重來,將文明推墜入深淵之中。
你看,這個古老民族的幸運,從來都不是沒有緣由的。
甚而言之,朱元璋對江南儒生們那嚴厲到近乎苛暴的處置,又何嘗不是另一種保護即使即使我們認同儒生那卑劣下賤到不可言說的價值觀,真的無視什么南北混同,而縱容華夏限于分裂之中,只為謀求南方那一點可鄙的私利;那么,這點私利又可以維持多久呢
被斷絕了在朝中一切希望的北方,總不會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失去一切吧
而北方的更北方,可是當年并沒有吝惜官位的北元喔。
所以,歷史長了就是有這個好處。再貪婪再離奇的應對,你都能找到相似的舊例。在南北朝之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漢化之后,盤踞洛陽的官吏也曾依仗自己在朝中的權勢,蓄意斬斷了邊境六鎮的進身之階,壟斷了一切官位。
然后呢然后就是血腥的六鎮之亂。被壅塞前途的人才前赴后繼的投入了那場叛亂的熊熊之火中,最終這場由不平與憤恨所引發的業火橫掃四野,終究燒毀了高高在上的洛陽。
你看,朝廷不給他們出路,那恐怕他們也不會給朝廷留什么活路。
以史為鑒而知興替,與這樣灼熱而憤怒,必將焚毀天下的業火相比,皇帝一時的怒氣又算得了什么呢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區區二十幾人痛哭,總比江南上下血淚凝涕來得好
或者說,皇帝以區區二十幾顆人頭拯救了江南數十萬百萬的性命,難道江南儒生們不該感激么
可惜啊,可惜,江南儒生似乎真的沒有感激。在皇帝力挽狂瀾以后的兩百年,歷史終于還是在大儒們無底線的貪婪中收束了。當江南的士紳拒絕承擔自己的責任,把持著輿論而不愿意支付哪怕最基本的稅收時,北方的防御也終將無以為繼,并轟然倒塌。于是滿清長驅而直入,華夏文明至為黑暗而慘淡的歷史,終于開始了。
李麗質李麗質低聲念完最后一后句話,聲音終于多了難以掩飾的抽動。
這哽咽抽動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天幕中所泄漏的那輝煌卻又難掩慘淡的歷史,更源于某種不可自制的驚懼讀到了此處,以長樂公主的聰慧,已然隱約猜測出了杜相公今日單獨面見自己的用意。
杜如晦并沒有在意公主的失態,他以手輕輕拍打木榻,發出悠長而沉著的感慨
“歷史終于在大儒的貪婪中收束了。可惜,可惜”他道“不過,洪武皇帝辛苦籌謀一遭,終究沒有白費。只是不知道,老臣在這隴右道傾注的種種精力,能不能有洪武皇帝十分之一的結果”
長樂公主沉默不語。杜相公倒也并不在意,只是兀自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