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結局么
這句話點到為止,意猶未盡,但衛青已經驟然色變,以至于冒昧抬頭,抗聲陳奏
“陛下慎言”
的確是該慎言,以世系而論當今的曾孫是宣帝,而宣帝論才論德,總不能淪落到與朱明
叫門天子做比較的地步貿然類比,簡直是引喻失義,羞辱之至。衛青再如何謹慎小心,終究是國家的大臣,此時不能不出聲竭力保全漢室的顏面,而皇帝的面色隨即微露尷尬,一時也只能無言而已。
不過引喻失義歸引喻失義,皇帝言下之意卻是昭然若揭朱明成祖皇帝一世英雄,尚且有如此不堪的曾孫;那漢室又能得天之幸,世世代代都有出色的子孫么對漠北的平衡術當然有效,但操作難度也是極高,稍有不慎就會全盤崩塌。朱明掃蕩草原后平衡了三十年,最后將瓦剌大軍平衡到了北京城下;大漢在鋼絲上跳舞,還能平衡多久
當然,大漢再怎么拉垮,想來也不會有叫門天子一般的人物。以漢室大臣那前有周勃陳平后有霍光的強橫作派,真要有哪個皇帝輕敵冒進為蠻夷所俘,那不過也就是迎立外藩改立新君而已順帶著還可以讓皇太后下一道詔書,宣稱原來的皇帝在一天內犯下過三千多條惡逆之罪理應廢黜,而且誕育的子嗣都不是劉氏血脈,統統開除漢籍斬草除根,保管不會有什么奪門的風險。
以上操作要是不能在皇帝被俘后一個月內完成,那都算大臣們效率太慢。
所以制度不同,結果還是略有不同的。霍光或許是蠻橫了一點,但一旦遭遇叫門天子一流的人物,大家就該懷念霍大將軍的好處了,是吧
不過,這種議論還是過于大逆不道了。至尊固然可以無拘無束大發暴論,大將軍卻只能謹守臣子的本分,閉口不言。倒是天子稍稍調整心緒,沉聲開口
“天幕中曾說,朱明前元而后宋,朕尚且不甚了了;但開國不過百年,便有這樣匪夷所思的變故,所謂宋化的威力與效用,都可見一般。因此,朕躊躇再三,其實不能不有所遲疑
雖然親眼見證帶宋的結果,但明后期似乎還是義無反顧選擇了宋化。在借“虛外實內”、重文輕武”維系國祚之時,衰落傾頹為異族所亡的結局似乎也是注定了。一切的選擇都有其注定的因果,分毫推脫不得。
后果與效力都如此分明,無怪乎天子會猶豫不決歸根到底,有哪個皇帝不想萬世永昌,延續一家一姓之基業呢所謂的“宋化”能風靡一時,良有以也。
不過,這宋化的禍患,未免也過于慘烈了些如若漠北平定無事,嘗試宋化或者還無傷大雅,但茫茫草原勢力興亡不定,永遠不會有什么“一勞永逸”的妙方;
再說,而今草原上的丁零、堅昆等等,可比未來的女真、鮮卑還要野蠻粗暴,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真要讓他們染指中原,那結局恐怕不忍設想。
國祚長遠當然要緊,但最后要是落得個被斬盡殺絕的境地,就真是影響深遠遺臭萬年,必為后人所笑說實話,能令皇帝心生忌憚者,除了趙宋那羞辱到匪夷所思的亡國經歷以外,便是天幕那有意無意的態度雖然在每次交流時都再三強調自身的中立,但議論趙宋時所列舉諸多陰陽怪氣春秋筆法的案例,真當至尊看不出來么
推而論之,要是大漢也沾了所謂“宋化”的邊,恐怕上天的臉色不會多么好看吧這種可能的威脅是相當有力的,足以令皇帝踟躕沉默。
衛青隱約能體察主上的憂慮,但也實在不能貿然插言,參合如此敏感尖銳的話題。他思索再三,只能委婉陳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