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大慶的幫助下,養殖技術在東州府的民間傳播得很順利。也證實了果然是有需求就有市場。
百姓們學會了這養殖技術,以后哪怕自己走了,當地的百姓也能多一個營生。
養殖技術傳播的同時,謝來也沒忽視了農業。
畢竟農乃國本,也是百姓立身的根基。種地還是很重要的。除了教百姓肥田之外,謝來組織的那些種地的老農們也整理出了許多適合東州本地種田的好法子。
謝來將這些法子都收錄在冊,還給了他們試驗田,讓他們改進方法,驗證這些種田的方法。
而且還在東州民間宣傳,但凡是能獻上種田良方的,都能得到獎勵。或多或少,只看對增收效果的如何。
開始的是,老農們還擔心自己不行,也怕官府要求高。
但是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之后,大家才知道,原來自己平時種田中的一些經驗,還真能用得上啊。
這種地又不是什么特別的技藝,不存在藏著掖著。
好些老農本就已經年紀大了,干不動農活了。如今又得了賺錢的法子了。讓自家年輕人送自己去了縣里,然后去縣城新成立的農業社里面去售賣自己的經驗。
這些人口述,有專門的小吏來記載。
縣令們知道知府大人的喜好,自然對這事情十分的上心,但凡來獻上良方的,都沒讓人白跑一趟。
如此收集了月余,謝來案頭已經堆積如山了。
祝橋黑著臉,咬著牙,將這些東西讓人搬走,然后去找人整理。
他忍不住問道,“大人,真有用嗎”
謝來道,“你可別看不起這些老農,干了幾十年的老本行,就是再不聰明,也能知道一些尋常人不知道的事兒。何時播種,何時施肥,如何挖坑,那都是有講究的。”
祝橋佩服道,“大人竟然如此懂得農事。”
謝來道,“這有什么。當年我母親為了讓我們兄弟幾個成器,給我大哥出的難題就是如何增加畝產。我大哥也是找了一群老農指點,深耕細作,果然完成了任務。對我們而言,增加畝產只是一點數據,但是對百姓來說,那是實實在在的口糧。你日后若是當官也要記著,農家無小事。你若是能讓治理下的百姓吃飽飯,百姓就要當你是好官。”
祝橋受教,默默的記住了。
整理這些資料也需要時間。
好在東州府好學問的人有限,但是讀書人還真沒那么缺少。至少能承擔起東州府的運轉。
謝來也給一些貧窮的讀書人了工作機會。讓他們半工半讀。不會因為貧窮而斷了讀書的路。
抄錄整理這些農家書,就是這其中一項工作。
這些讀書人并不知道大人弄這些做什么,只是在日復一日的抄錄中,腦子里也不由得記下了許多關于農事的知識。
他們此時還不知道這無形中對他們的思想產生了什么影響,只知道這活能讓給他們買得起書,交得起束脩。
這些關于種田的相關資料整理成冊之后,謝來就給這本書取了個名字,叫做東州農事學習手冊。
這手冊還挺細致,以東州目前的主要農作物作為分類標準,然后寫了如何選種,播種等相關的知識。
這其中的知識都是找了農官去這些老農的家鄉去打探過的,確保他們家平時種地確實比旁人家要好。
又請了經驗豐富信得過的農官來選擇一些比較通用的法子。
最后這些手冊請人抄錄了,以鄉里為單位,每個鄉里一本。讓當地的里正負責給本村人講解。
于是很長一段時間里,各地鄉里祠堂門口,經常有人在講一些農業相關的知識。
許多年輕漢子還真是對這些一知半解的,只知道學別人種地。
聽了講解之后,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