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看見圍巾被拽得老長。
這又讓人嚇了一跳,第一反應是:完了,得扯壞了
麻布、絲綢的延展性都很差。
等人松手后發現圍巾立刻復位,更加驚奇,高長松立刻補充道:“它彈性很好。”
彈性好的意思很多,諸郎君中有對民生比較熟悉的,知道下面的百姓一件衣服都是穿了又穿,縫縫補補又三年,如果家中有兄弟姐妹的,兒時的衣服定然會留給弟妹再穿幾茬,毛線彈性好,豈不就能永流傳了
這時高長松還沒跟他們說毛線能拆了再編織,若知道了,肯定會感嘆它的經濟適用。
楊晨左看右看,問了一關鍵問題:“十二郎,此毛線造價幾何”
高長松不說,只微笑,于是眾人在心中盤算,這羊毛肯定是不值錢的,之前的是毛線造法與高長松用的精妙編制法,可他一旦賣,總有人會知曉如何編織
于是感嘆:“這不是長久生意啊。”
待人把編織法學去了,還不是人人都能做
又點評:“你是便宜了放牧人。”
高長松說:“哪有什么便宜不便宜的,這樣的法子能夠掙一輪錢也就差不多了,若編織技術真給人學去了,我干脆教予百姓,就像是織布的法子一樣,他們自個去買毛線織上一件,冬天也能少死兩個人。”
“我若是想掙錢,該趁機多買些地,養一群白毛濃密的綿羊,那才賺錢呢”
不由想起教科書中的“圈地養羊”運動,不就是因為紡織業發展,英國商人察覺其中大有可為之處,才瘋狂養羊的嗎
在手工受限、珍妮紡紗機起碼還要幾百年才會誕生的現代,紡織業也不會爆炸成未來英國那樣。
高長松心說我要求不高,就辟一塊地,當名悠哉悠哉的農場主,還有什么不好的嗎
而且他也不可能親自放牧,肯定是讓別人放啊
在場人一聽,沒有不為高長松的大義所折服。
如果說教化百姓,使其農耕是心懷天下的官員所為,那像高長松這樣,將自己“摸索”出的新知識對外分享,就是本時代人不理解的圣人之所為了。
知識、技術在唐代都是壟斷的,要不然往下推行科舉制也不會如此困難。
殊不知對高長松來說,這是拿未來的“技術”教給現在人,他甚至覺得自己在慷他人之慨,被人稱贊時不臉紅,證明他臉皮夠厚了。
這條白圍巾被在場人爭相競拍,最后楊晨拔得頭籌。到底是在他家的酒樓吃席,這點面子是要給的。
高長松建議道:“不若將今天之事寫作詩賦,或能被后人觀之。”
這可是毛線在歷史舞臺上首次粉墨登場,不留下記錄都說不過去好嘛雖然有可能在戰火紛飛中遺失,但萬一呢如果流傳到現代,歷史書上多半會有一條記錄,同學們的考綱也會出現毛衣是在622年誕生的。
詩的選項被排除了,他們一致認為這件事不是區區幾行字能道盡的,說要寫賦,清楚自己是幾斤幾兩的率先退出,尚未認輸的蔡元光表示:“或許會像蘭亭集序一樣為后人所知。”
在場人紛紛笑他不要臉,起哄道:“你可有王羲之的筆力”
寫字不如王羲之,想要流芳百世,只能靠發明本身。
最后這群不要臉的半文人表示:“序上把我們的名字都列一遍。”
萬一呢萬一就青史留名了
不行,必須先蹭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