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劃槳的時候,要是駕駛小船,就只用在船兩側調整方向即可,可若是駕駛大船,那船尾之處還要再加個小人才行,當然這也沒什么,但是要出海的話,如果還是這樣,那肯定是不夠安全。
于是人們根據槳的原理,繼續改進,在東漢時期發明了舵。
即把槳葉加大變成舵葉,然后固定在船尾,再由船上的人進行操控。
只是在最一開始,舵葉全部在舵桿的一側,要讓它在水里轉起來,那必然是很費勁的。
不過這難不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到了宋朝時期,造船工匠們再一次對舵進行了升級改進,并且按照功能分成了以下幾種
嗯,宋朝,畢竟一路向南,越來越靠海,這造船技術當然也難免得升級改造一番。
間接影響很大嘛。
趙匡胤“”
天幕真的求求了
好的,話再說回來
這幾種按照功能改造的舵,主要分別是
其一,叫平衡舵,舵葉在舵桿的兩側,轉動起來就會輕松很多。
其二,叫開孔舵,舵面上有很多小孔,轉動時就可以減少水的阻力。
其三,叫升降舵,可以根據水位深淺來調節舵的高度。
綜上從槳到舵,再到各種類型和功能的舵,這可以說是古人在造船技術上,在轉向裝置上的一次進步。
天幕每講一種改造舵的時候,其上畫面就會放出相應的構造圖,詳細又清楚。
真可謂是貼心極了。
好的,說完舵,讓我們再來說說帆。
古代的船只主要靠什么作為遠洋航行的動力
除了槳,櫓,舵,還有什么
你一定會說是“帆”吧。
錯
是風啦
慣性思維,天幕先說了“帆”,于是李世民在聽到其后天幕的問話后,竟下意識想的也是帆,結果
聽到后面那句“風”,李世民不禁啞然失笑。
天幕這可真是設了個陷阱啊,竟是順著思路走了。
不過也確實是風,有風,帆才能發揮作用。
風,也就是古代遠洋航行的動力之一。
利用不同方向的風,則可以推動船只前行,于是,這就有了帆。
帆的原理,就是根據風吹來的方向調整角度,將風力分解之后,然后利用產生的向前的力,來推動船只。
但是呢,帆,我們也通常說帆布,既然是布的話,那長期經歷“風吹雨打”,自然是不抗造的。
于是為了讓帆能頂住風的摧殘,以更強的動力,古時的人們在制帆的工藝上也費了不少勁,最后再次憑借勞動人民的智慧,發明了“硬帆”。
就是說,帆面每隔一段都有竹子撐住,這樣的帆就會變得非常結實并且耐用。
除此之外,船帆的材質也自然是有所改進,不過這就要靠絲織技術的進步了。
比如船帆一般是用麻布,竹片,篾片,棉布,以及還有絲織品等制成的。
不過宋代以前,棉花種植并不普遍,一直到南宋以后,由于棉花種植日漸推廣以及棉紡織業的興起和發展,棉布的使用日益普遍,棉布才逐漸成為船帆的制作材料。
然后由此于造船技術上,這又是古人在風力利用裝置上的一次技術進步。
嬴政聽得不禁連連點頭,甚至自己也在桌案上嘗試著“拼裝”船只出來。
涂涂抹抹,涂了又改,改了又加,從船槳,船櫓,船舵,再到船帆。
然后呢還有什么嗎
動力技術的確是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畢竟船可是要裝人的,那如果船漏水怎么辦
好的,我們可以提前讓上船的人留個遺囑,以免出現意外。